分节阅读 431(3/3)
一挥手,他大声喊道:“宣府的骑兵上去追杀!这些都是积年的老贼,能多杀一个,就多少一个。”
####
江淮省宿松县县城城墙上,新上任的知县看着城墙外的奇怪队伍,急得满头的细汗。
不知道哪一天起,这支奇怪的兵马进入了宿松县。这支兵马队伍整齐,前军后军各成长蛇阵,走得丝毫不乱。知县用望远镜观察这支队伍,在浩大队列的中间,他还看到了各种辎重车辆。
然而这支队伍没有打出任何旗号,远远看过去只看到黑色的人头。
而且这支颇有军纪军容的部队既不攻城,也不劫掠乡野。甚至连百姓的稻田都不毁坏,一路上只拣有道路的地方行军。要不是那整齐的队伍,知县一定会把他们当成是流民。
这支浩大的队伍足足有六万人,从官道上走到县城附近后,就堵在了宿松县县城西面。知县吓得赶紧将城门紧闭,将县里的一千多警察全部调到了城墙上守城。
许久,知县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身短袖夏衣,徒步走到了城门下。
那年轻人身材高大,相貌不凡。
知县是个转业的虎贲军军官,不认识这个年轻人。然而知县旁边的县尉却是宿松县的老油条,一看到这个年轻人,就猛地张大了嘴巴。
“这是蹂躏湖广几年的李定国啊。”
知县猛地一瞪眼:“李定国?李定国跑到我江淮省来做什么?”
年轻人走到了城门下面,拱手朝城门上的知县深深一躬。
“罪人李定国,率六万罪兵来投天津王!望知县大人为我做主,禀报大王!”
第九百零五章炮灰
李植坐在王府的二殿中,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李定国。
李定国是明末的名人,即便李植并不熟悉历史的细节,也知道这个南明的大将。在一片暗淡的南明历史上,甚至于在原先的明清战争史上,李定国是唯一一个能大败清军的将领。
李定国原是张献忠义子。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在清军几乎已经占据整个中国的局势下,李定国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靖州,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
占领桂林、柳州、衡州等地后,李定国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以洪承畴为前线经略,派亲王尼堪率三贝勒,增派十万大军驰援。李定国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在衡州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杀得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清军全军覆没。
清兵自萨尔浒以来,横扫辽东中原,睥睨天下,在遇到李定国之前,还从未遭受这样的大败。而且这样的失败是在天下基本已经平定,李定国和南明只剩下西南最后几块地方的情况下。
其时多尔衮已死,年幼的福临做满清皇帝。桂林、衡州两次大捷,使得满清政权朝野震动,甚至还有放弃西南各省与李定国讲和的打算。
然而李定国独木不能擎天,虽然他屡战屡胜,却终究无法以云南、贵州等地对抗据有整个中国的满清。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后,李定国郁郁而死。
但无论如何,李定国这样的将领,可以说是明末难得的忠臣良将。比起联虏平寇的史可法,这李定国的节操和手段都不知道要高多少。
李植打量了地上的李定国一番。
虽然李植作战治国讲究堂堂正正,讲究的是以浩荡力量彻底压服敌人,但看到历史上的名将李定国跪在自己面前,李植也不禁有些爱才之心。
李植笑道:“李定国,你为何来投孤?”
李定国匍匐在地上,大声说道:“王爷灭鞑子,吞朝鲜,并日本,下吕宋,将我汉人的版图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幅员。大河南北,谁不知道大王的功绩?莫说罪人李定国要来投靠,便是三岁蒙童也知道大王的彪炳功业,有投纳之心。”
李植笑了笑,喝了一口乌龙茶。
将茶杯放下,李植笑道:“你也知道你是罪人?”
李定国顿首说道:“李定国在湖广做流贼,聚集亡命之徒六万,劫掠士绅抢夺城池,本是死罪。然罪人李定国以为,李定国虽然是百死之身,却对大王的功业有些许用处。故李定国不敢亡命山岭之中,而是率众来投。”
李植淡淡问道:“你有什么用处?说说看。”
李定国说道:“大王虽然横扫东洋诸国,吕宋诸岛,但素来坚持精兵政策。大王所雇佣的士兵平日里训练毫不吝惜dàn • yào,射术无不是百发百中。士兵们的军饷,十分丰厚,一名士兵的收入甚至比湖广一户人更多。抚恤金,更是令士兵奋勇求死而不悔。士兵们日习战阵,夜读兵书,上马能战,下马能治。”
“所以大王能以区区四万士卒灭清,依靠的就是这些精悍的士兵。”
“但是若大王要进一步南扩,挥师南下的话,就会遭遇南方蛮兵的纠缠。安南、缅甸,都是山岭崎岖瘴气浓密之地,若是仅仅依靠十万虎贲军南下,这些彪悍精兵却会陷于崇山峻岭和茂密雨林之中,定不能像往日那样轻松惬意。”
“试问在缅甸和安南的大山之中,蛮兵手持弯刀穿行于巨榕硕蔓之中,游击袭扰,虎贲军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