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45(1/2)
掌柜从袖子里掏出一张出来。翻到第二版,掌柜指着一篇文章说道:“你看,这记者采访了国公爷,国公爷金口玉律说了,这鸟粪土是一个复合肥,富含小麦需要的氮、磷元素。每亩施用一百斤做基肥,再用二十斤做种肥,二十斤做追肥,产量起码增加五成!”
掌柜的笑了笑:“将军你可以不信我,国公爷的话你还不信?”
雷三正是看了那篇文章才来买鸟粪土的,见掌柜的又念了一遍报纸,他点了点头。
掌柜的好奇问道:“这位将军,你在辽东有多少亩田地?”
雷三是个话少的,一个字都不想多说,没有回答掌柜的无关问题。
掌柜见雷三不答他,笑了笑,说道:“这位将军,这鸟粪土是从万里之外的西沙诸岛运来的。国公爷从聚集在山东兖州府的河南难民中选了一千人发往西沙诸岛挖鸟粪,又选派郑成功为西沙守备专事运输,得来殊为不易。”
“如今来买鸟粪肥的人不多,实话说吧,将军你是第一个。小店的上级有规定,第一个月半价!原本两文一斤的鸟粪土我们一文钱一斤卖给将军。将军你要买多少?”
雷三站在鸟粪店前想了想,问道:“我买了这鸟粪,如何运到辽东田庄去?”
掌柜的说道:“国公爷都为你们这些客商想好了!隔壁就有一家新开的车马行,一辆马车可以运一千二百斤。马车运到大沽转船运,船运到锦州以后到码头上找到车马行,再用马车运到将军你的田庄。”
“杂七杂八算下来,一斤鸟粪要运价一文左右。等以后国公爷的铁路修好了,这运费就便宜了。”
怕雷三被昂贵的运费吓到,掌柜的加了一句:“运费虽然贵,但绝对值。如果将军你的田地产量不增加五成,我这家小店就关门不做了!”
雷三淡淡说道:“我先买五十两的鸟粪土试试吧!”
见雷三一下子就买五十两,那个掌柜的愣了愣,转头看了看他的伙计。掌柜的暗道这是个大官啊,田庄起码超过一千亩。
掌柜转过脸来,脸上的笑容更盛,说道:“没问题,将军你先坐,我这就给你的鸟粪装车。”
雷三实在受不了这鸟粪店的冲天臭气,不过他的性格又不喜欢让别人难堪,却不会直说这臭气的问题,只是淡淡说道:“我不坐了,我去买点别的东西,你给我装车吧,我一个时辰以后过来,到时候给你钞票。”
第六百八十八章平板玻璃
蔡怀水的浮法玻璃工厂中,大量木柴燃烧形成的火焰声呼呼作响。工厂中温度很高,哪怕是在这秋风渐起的农历九月中旬,李植也被玻璃窖中的热浪烘得满头细汗。
李植这才站了几分钟就出了这么多汗,这常年在工厂里干活得多辛苦?李植暗道要给未来玻璃工厂的工人加工资。目前定的月钱是三两七钱一个月,李植觉得起码可以加到四两五钱一个月。
当然,为李植做事最关键的不是那点月钱。这次辽东田庄的分配让百姓们明白了国公爷的封赏才是大手笔!那些跟随李植多年的老工人哪个不是在辽东有良田几百亩?这些田庄一年下来少说都能收获一百多两的地租,远超做工的工钱。
现在天津上下都在期待津国公李植能再次开疆拓土,如果再拿下一个辽东这样的地方,那免不了又是一次论功行赏。
当然,月钱虽然比不上封赏的田庄收入,但月钱的多少却是一个重要指标,说明工人和士兵们对津国公事业的贡献值。月钱越高,贡献值越高,到时候分下来的田庄就越大。所以虽然很多工人主要收入不是月钱,却还是在工厂里埋头苦干发挥十二分的热情,横竖想涨一点月钱。
这次打下辽东后的论功行赏制度,让李植麾下的员工和士兵们干劲十足。按天津日报的话说,就是“人人奋发,个个争先,都想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成绩”。
李植给未来的玻璃工厂的工人四两五钱一个月,相信工人会挤破头进来忍受高温。
当然,李植今天来玻璃工厂不是来给工人们定工资的,李植是来看蔡怀水使用浮法制作平板玻璃的。
以前李植一直没有发展平板玻璃,是因为纯碱原材料不足。
纯碱是烧制玻璃的主要材料。现在大明最大的纯碱矿在襄阳。这个矿大不是说襄阳的储量大,而是开采量大。襄阳一带人口繁密,纯碱矿开采历史悠久,所以开采量在大明首屈一指,是李植以前原材料纯碱的主要来源。
但是襄阳的矿储量有限,随着李植肥皂工厂和玻璃工厂的不断扩大,襄阳的纯碱已经供不应求了。
而且定贼李定国在湖广闹得很厉害,襄阳的矿运到天津来越来越困难,运费节节上升。
不过随着李植势力的扩大,李植已经可以主动挖掘各地的矿产,于是新的原材料来源出现了。
去年初抄斩山西晋商后,八大晋商就只剩下大同王家。王朴有心投奔李植,时常跑到天津来和李植套近乎,所以大同王家随时听候李植的调遣。满清灭亡后蒙古部落都十分敬畏大明,借大同王家的手,从山西到蒙古的商路都变得十分通畅。
山西的商路通畅后,李植多了一个从蒙古获得纯碱的途经。
在蒙古有一个叫作查干诺尔的碱湖,拥有巨大的纯碱储量。这个碱湖的纯碱易于开采,几乎是露天的。但是蒙古人并没有使用纯碱的需求,一直以来开采量很小。偶尔出口一些到张家口,被山西人称为“口碱”。
李兴在山西查抄晋商的时候,很巧合地得知了这个巨大纯碱矿的存在。李植得到了消息,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原材料来源。他年初通过大同王家,半威逼半利诱,让占领这个碱湖的蒙古部落大规模扩大了口碱的采掘量,从张家口入关大量运往范家庄。
如此一来,李植就有了发展玻璃工业所需要的纯碱。
李植因此就开展了平板玻璃的生产。
玻璃工厂总管蔡怀水指着退火窑,说道:“国公爷所说的,将玻璃液倒在熔融锡液面上这种办法十分精妙,生产出来的平板玻璃又薄又平,完全透明。早在三月份,我们就用这个办法生产出了平板玻璃。”
李植点了点头。
蔡怀水继续说道:“难办的是退火的控制。正如国公爷你所说的,如果不在退火窖中缓慢退火,玻璃内部的引力,哦不,应力就无法消除。”
蔡怀水显然没明白李植所说的“应力”是什么东西。不过理论的缺乏并没有阻碍这个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消除应力。
“我们开始时候使用和玻璃酒器一样的退火程序,成功得到了第一批平板玻璃。但是这样得到的玻璃消耗了大量的木柴,并且长期占用退火窑,成本极高。一块一米长宽的玻璃算下来光柴火钱就要一钱二分。”
“对于玻璃酒器来说一钱二分不算什么,但国公爷你说过要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平板玻璃,那这一钱二分就不合时宜了。”
“所以我们这半年反复试验的,就是摸索退火工序。做了无数尝试,后来成功把退火需要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后来国公爷你提示下属可以在玻璃中加入铝土矿,这又提高了玻璃的强度。最后退火时间减少到原先的四分之一。这样算下来,一平方米的玻璃只需要三分银子退火成本,加上口碱成本,烧制成本,杂七杂八的其他成本,总成本不过七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