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02(1/4)
,恐怕你三点不到就要去国公府等着。现在我们三点三十到那里就可以了,一下子就省了三十分钟,也就是四分之一个时辰的时间。”
王朴点了点头,说道:“洪老说得有道理。”
洪承畴抚须说道:“国公看似做了一件小事,可是这钟塔实际上可以提高天津和范家庄的效率不少。拿津国公的话说,就是最后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会因此提高!”
王朴想了想,问道:“这钟塔确实是好东西,只是可惜除了天津其他地方都没有。”
洪承畴笑道:“以后天津和山东的城池都会建好这样的钟塔。听说天子也对这钟塔感兴趣,要津国公去紫禁城午门前面建一个大的。”
王朴听到这话,沉吟了许久没有说话。
洪承畴抚须笑道:“王总兵在想什么?”
王朴说道:“这天津日新月异,我在想如今既然有津国公的支持,我王家是不是该多迁些人丁到天津来。我看这第一批来津的人手就该有二百人。我们要开钱庄、当铺、蒙古特产商店。”
洪承畴哈哈大笑,说道:“不急,不要急!天津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王家什么时候来都有机会。”
第六百三十六章中学
二月二十四日,范家庄中学的第二批中学生毕业了。
李植的范家庄中学是崇祯十四年八月设立的,招生对象是小学毕业生中的成绩合格者。
中学生在学校接受三年教育,学习基本的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和化学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学习都是基本的素质教育,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概就好。而中学里真正重视的,使用二分之一的课时反复灌输的,是课。
公德的教育,被中学教育当作唯一的中心来抓,保证接受中学教育的学生知道什么是公德,怎样践行公德,怎样做一个拥有公德的官吏。
公德,是李植的学生和儒学知识分子不同的地方。儒家只讲忠孝仁义,在李植眼里这些都是报恩,是私德。李植认为:一个只懂私德的官吏绝对不是一个好官吏。只有懂得公德,明白公德,把公德思想刻进骨头里,才能做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吏。
第一批中学生是崇祯十七年八月毕业的,被分配到天津和山东的各个部门任职去了。这些中学生作为接受过公德教育的先进分子,在基层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后,未来会被逐渐提拔,成为法院、税务局和警察局等种种机构的骨干甚至领导。
一些公德课学业优异的学生,甚至被直接分配到法庭里作为助理法官,警察局里做助理督察等显要的位置培养。
因为第一批中学生被分配到政府部门担任吏员,薪水丰厚工作体面,而且在部门中受到重视前途光明,因此老百姓们对中学一下子就另眼相看起来。如今,范家庄中学已经被老百姓戏称为“翰林院”。
比起小学毕业只能去做工人,中学毕业生的工作就体面而有前途多了。甚至一些没有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儒生,年龄二、三十岁了,也吵吵嚷嚷要进入中学进修。
对于愿意接受思想改造的儒生,李植是表示欢迎的。所以第二批中学生,也就是崇祯十五年春季入学的中学生规模一下子扩大了三倍,人数达到两千人。这第二批毕业生,将有力地支援山东各地新成立的各种机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