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7(1/2)
李植看所有人鼓圆着眼睛看着自己,笑了笑,挥手说道:“炮手就位!”
七十多名炮手跑进了第二层甲板,开始操炮。新星号船头船尾各有大炮一门,两舷各有大炮九门,合计二十门大炮。一门重炮配八个炮手,操作一舷的九门大炮需要七十二名炮手。
十八磅重炮被装上了炮弹、火药和引药。炮长调整火炮仰角和角度,瞄准了距离新星号三百米外的一支破旧小渔船。那支破渔船是李植让人开出来做靶子用的。
新式的燧发点火的大炮不再点火绳,炮长抓着一根绳子准备发射。
“开火!”
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左舷的九门重炮开火了。在颠簸的海面上,大炮随着船只上下起伏,命中率比较低。九发炮弹飞过去,没有一发炮弹打中渔船。
船上查云克支援来的船工们没见识过这么大的重炮,齐齐趴在船舷边看大炮齐射,他们被大炮射击的轰鸣声吓了一跳,但此时见没一发打中渔船,他们又摇头叹息起来。
新星号转了个身,换右舷的九门重炮开火。七十多名炮手转而操作右舷的火炮。大炮一门接一门地开火,这次有一发炮弹打中了那支渔船,把渔船的整个风帆打碎了。
船甲板上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舰炮在海上的命中率比较低。不过这也是渔船目标太小,若是目标是几百吨的商船命中率会高得多。
李植一挥手,说道:“多买几艘报废的渔船来,炮手练习开炮!练到十发中一发为止!”
####
船只下海了,李植就开始采买各色物资,准备贩到倭国去。
此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有南洋和东洋两个航道。
南洋就是去菲律宾、泰国、甚至印尼,这条航路距离较长,赚的是西方殖民者的银子:
此时西班牙人占据菲律宾,此时称为吕宋。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发掘了大量的银矿,十分富有。华人海商把丝绸、瓷器贩到吕宋的马尼拉去,赚鹰元比索,西班牙人再装船贩卖中华货物到欧洲,利润丰厚。
和荷兰人做买卖的也有,常常有商贩把货物贩到巴达维亚去,那里是荷兰人在印尼的殖民地。荷兰人号称海上马车夫,华人海商贩来的中国奢侈品被他们装船贩卖到全世界。
从南洋回程时候商船多带些胡椒、香料、珍珠之类的特产回程。李植刚穿越时候家里做的胡椒生意,货源地就来自南洋。有时候商贩会带些西方殖民者在非洲贩来的象牙和黄金。但比起物产丰饶的华夏,海外的商品可以贩回中国的并不多,商船回程带的最多的还是银子。
不过南洋航道方向在正南方,从广东、福建出发距离更近,路程只有北方海商的一半,北方的商人竞争不过。所以南洋的海商多是广东、福建的商人。
另外一条航道,就是东洋倭国的航道。
所谓倭国就是后世的日本,此时大多数时候被称为倭国,但倭国人自称日本,于是渐渐也有人以日本称呼。倭国在中国东面,盛产白银、黄金和铜,所以物价很高。倭国的高物价导致大明的廉价商品在日本十分畅销,无论是什么商品,只要贩到日本去都有利润。
但倭国有一个人数很多的武士阶级,这个阶级是要穿丝绸衣服的,高级武士穿的武士服都是绢的,武士家族的女眷穿的也是绸罗。所以日本对中国的生丝需求很高,跑东洋的商船贩卖的大多是生丝,在天启年间利润率能有百分之一百五十。
当然,随着日本的白银外流,中国的白银流入,这种巨大的价差逐渐减少。到了崇祯十二年,一担生丝的利润只有三、四十两。
从倭国贩回的船只,则大多携带铜、倭刀和俵物,当然带的更多的还是银子。不管是东洋还是南洋航线,都大量往中国输入白银。
对于北方的商人来说,比起南洋,近在咫尺的东洋就近多了,北方的海商以跑东洋为主。
查云克跑的航线,就是东洋倭国航线。因此他配给李植的翻译只会说日语,测量员只懂得东洋航线。在这些条件限制下,李植也没法跑南洋,之能走东洋。
李植第一次出海,也不知道什么东西在日本畅销,所以就什么都采购了一些。
李植买了五十担上好的登州白生丝,作价一百七十两一担。
李植此前听查云克说上好的登州白生丝只要一百七十两一担,便也拿这个价钱去找那些大丝绸商人。
天津是个南北货流集散地,什么东西都买得到。李植买生丝是让郑开达去买的,那卖丝绸的商人开始还不愿意这个价格卖给郑开达,说郑开达是新面孔,要一百七十五两一担。结果郑开达把李植太子太保的名头一报,那商人吓得立即降了价。
除了生丝,李植还带上了二万匹纺织工厂生产的李家精布。
李家精布在大明大量销售会冲击大明小民男耕女织的经济体系,李植不敢生产太多。但卖到日本去,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第三百零一章朝鲜半岛
李植还带上了五万斤坩埚钢。李植的炼钢作坊每个月能生产两万斤坩埚钢,这些钢材一个月大概能卖一万斤出去,但价格只能卖一两五钱。据说日本对大明廉价钢铁的需求很高,李植带上一些去日本试试水,看坩埚钢在日本能卖多少银子。
若是卖得好,李植可以扩产坩埚钢。
其他的玻璃、镜子,李植也带了一大堆。这些玻璃制品不好运输,要用大量的纸包着。不过好在单价昂贵,稍微运一些就值很多银子。
然后是肥皂,李植装了四十大箱肥皂上船,每箱有八千块,合计三十二万块肥皂。
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试探市场的产品,李植装了满满一船货物。
李植的货物装船是从大沽的天津大沽的码头上装货的。天津本是海洋贸易重地,不少入京的南方货物都是从大沽上岸的,一些往江南的货物也是从大沽上船,再通过海船运往江南、岭南。这些运货的海船中官船、民船都有,使得大沽成为一个颇热闹的海港。
李植如今势大权雄,又是天津总兵,在大沽经营海贸也没人敢反对。李植大摇大摆地四出采购,装货上船,没有一个人声阻挠。
其实说起来如今大明的海禁已经基本上废除了。虽然天子只在福建一省开海禁,但既然开了福建海禁,就说明朝廷上百官对海商不再敌视,也不会再逼迫沿海水寨剿灭走私海商,所以大江南北的海商都半公开的跑起来海来。
七月十日,李植的新船员和水兵们已经练了半个月,李植不再等待,便让新星号出海了。
这一趟出海,李植亲自带队,率领一百五十名水兵和五十多名船工驾驶新星号,往倭国开去。
这天清晨,新星号上的船员滑动长桨,把船只从大沽港口里划了出来。出了港口后,蒸汽机开足马力,从烟囱中喷着煤不完全燃烧生成的黑烟,在波浪摇曳的大海中斩波向前。船只出了大沽,距离出的海港越来越远,穿过渤海,花了一天的时间到了渤海海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