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2/2)
崔家院子里,崔合的三姑六嫂聚在正堂前面,哭成了一片。
崔合戴着一块红盖头,在伴娘的搀扶下走出了院子,步入了轿子。受到亲戚的感染,她也哭得泪人似的,眼泪都流到盖头下面的下巴上了。
李植把抽泣着的崔合迎上了轿,在马上拱手朝街坊说道:“诸位街坊,今天我在范家庄官厅和井边坊李家院子同时摆酒,大家有空的就赏个脸,到李家院子喝个喜酒!诸位来喝酒不要带贺礼,空手来便是给我李植面子!”
街坊们听到有喜酒喝,纷纷唱到:
“好说,植哥儿的酒是要喝的!”
“植哥儿,那我就空手去喝酒了!”
“我有空啊,晚上去喝酒咯!”
李植说完这话,才大声说道,“起轿!”
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被抬了起来,走在迎亲的长长队伍里,往范家庄走去。
到了范家庄,又有两个吹鼓班子在官厅前敲锣打鼓,更是热闹非凡。
轿子停在官厅大堂前面,已经是傍晚。大堂前的院子里早已经坐满了宾客,都是李植产业里的管事干部,以及各种产业的供货商、分销商,一个个正喝着李家的喜酒见证着李植的大喜日子。不光他们有酒喝,哪怕就是李植家的普通工人家丁没有资格坐在酒席上,今天在食堂里也有额外的酒肉吃!
李植跳下乌孙宝马,和崔合一起步入大堂,开始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先牌位、亡父牌位和母亲郑氏,然后夫妻对拜。
两人拜完,喝酒的人群里响起一片叫好声。
完成了这一切仪式,李植便拉着崔合步入了第三进院子的正房中,也就是李植的新婚洞房。
忙了一天总算娶到了美人,李植舒了一口气。
坐在床沿上,李植在洞房里掀起了崔合的红盖头,看到崔合的脸上留着两道已经干了的泪痕,红着脸,脸红得像两个熟透的苹果。
李植笑道:“娘子红着脸好漂亮。”
崔合听到这话,高兴地笑出声来,眨巴着眼睛说道:“夫君又取笑我!”
李植听到崔合叫自己夫君,浑身都有些欢喜。他捧着崔合的脸庞,亲了上去。崔合全身紧张,整个人僵在那里不敢动弹,只任李植亲吻。李植笑了笑,把崔合推倒在床上,几番云雨一晚温存,自不用说。
————————
感谢華大爷的500打赏,感谢。感谢Sasuke233的200,OL蟑螂鼠的100打赏。
第八十一章研究玻璃产业
李植成了亲,新婚燕尔和崔合如胶似漆,一个蜜月都没有分开。到了三月桃花开了,厚厚的棉袄脱下了,李植才重新回到工作中。
李植首先去步枪作坊检查了一遍。
李植让二叔李道管理步枪作坊,他管理得还是不错的。步枪作坊批量制造米尼步枪至今已经七个月,这七个月里六十多个枪匠已经生产了四百多把米尼步枪。不仅如此,做学徒的一百三十个铁匠绝大多数也已经出师,制作了第一批一百二十七把合格步枪。
新工匠出师以后,他们的月钱就从二两变成三两,每把步枪造出后一两的赏钱中三钱归老工匠师父,剩下七钱归自己,合起来一个月有三两七钱的月钱,算是有数的高薪了。如今出师赚钱了,新枪匠们一个个十分兴奋,干活十分卖力。老工匠们就更不用说了,月钱加赏银一个月有四两六钱,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富裕人家了,干活时候也十分用心。
这些工匠们每个月生产一把米尼步枪。每把步枪出厂前都经过四倍火药的考验,质量十分可靠。李植用这些步枪装备了四个连队五百人,让连队士兵每天在靶场上训练射击,争取最快速度成为合格的步枪手。
其他没有拿到步枪的部队则继续训练格斗,队列和野外拉练。
李植又去火炮作坊检查了一下。
这两个月火炮作坊摸索制造铁芯铜体大炮已经初告成效,炮匠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金属合铸的窍门,李植要求的六磅炮已经初步铸造出来了。九百斤的实验性火炮就不说了,经检验完全合格。八百斤的合格长炮也铸造出来了,断断续续打了一百炮都没有发现裂纹,而且比这个时代的米宁轻型长炮轻一百斤。
不过炮匠们觉得铁芯铜体大炮的潜力还能挖掘,准备进一步降低炮管厚度减轻炮重。然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两门五百斤和五百五十斤的实验性六磅炮铸造出来以后都炸膛了,差点伤到人。炮匠们不知道炮管厚度的极限是多少,只能一步步摸索。
但估计也要不了多久,炮匠们就能搞明白铁芯铜体六磅长炮最合适的参数了。五个炮匠都十分期待新式火炮参数找好的日子,希望李植到那一天可以恢复他们的匠户身份。
李植交待炮匠们注意安全,便离开了火炮作坊。
肥皂作坊的产能在许敏策追加订单后已经提高,如今有一百五十个工人在范家庄城内的肥皂作坊工作。不过上个月崔文定又增订了一批每月五万块的订单,李植干脆又招募了五十个工人,凑齐了两百人的总数。新增五十个工人的产能远远超过崔文定的需求,多出来的肥皂李植直接在TJ销售。
纺织工厂在郑元的管理下正常运转,没有什么事情。水泥作坊正常向泥瓦匠们供给水泥,也没什么事情。
检查了一圈,确认各个条线都运转正常后,李植就开始发展新的产业了。
李植这次要做的是玻璃。
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师,李植当然了解过作为常用民生产品的玻璃产业,是十分清楚玻璃的详细理论制法的。如今范家庄已经初步建成,各种产业都可以安全地安置在范家庄里,李植便准备把玻璃搞出来。
建玻璃作坊最先需要考虑的是建立坩埚炉。烧制玻璃需要把纯碱、石灰石、石英混合的原材料加热到1550~1600度,寻常的炉子肯定不行,需要专门的人才建立专门的炉子。而且盛放原材料的坩埚也需要专业人才制作。
这个时代最常用高温烧制产品的就是烧瓷器的匠人了,李植准备找几个烧瓷匠来为自己制造玻璃。
李植在天0津卫城里打听了一阵,知道往南一百五十里的青0县就有瓷匠,便亲自带上家丁骑马赴青0县。到了青0县县李植打听了一阵,知道在这个县有一个柳村全村人全是烧瓷器的,其中要数蔡家的青花瓷烧得最好。
李植花钱请了一个人带路,找到了柳村蔡家。
那蔡家的房子很大,在柳村中间占据了一大片土地,是个独门独户的大院子。李植站在院子外面看,看到里面有几个竖起的粘土炉子,大概就是蔡家烧制瓷器的炉子。
李植在门口递上名帖,便有一个蔡家人跑了出来,把李植带到了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