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9(1/2)
的。
差学生和好学生的待遇,能不能别这么明显?
“上周那件事情我也有责任,我本身脾气也不太好,不应该对你动手的。”
说到这事,老李头脸色也涨红了一下,他回想了那时候的确不该对一个女学生动手。
毕竟这个女学生出了名的身娇体弱的,体育课都经常晕倒,自己那巴掌力度有多大他是知道的。如果打在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学生身上或许没什么,最多痛几天,但打在这个女学生的头上,估计就真的要出事故了。
还好对方那时还手了,没傻乎乎的站在那里给自己打。
他那天早上刚好因为和家人有些小矛盾,所以本身就有些怒气,又加上白晓笙的逃课,所以更是特别愤怒,居然对女学生动起手来了。
其实‘老李头’的外号又不是白晓笙取的,其他学生也当面叫过他,也并没有当回事,毕竟师生之间开开玩笑很正常的事情。只是那天他心情本身不太好,所以才一动怒了。
而一开始老李头被还手并不是因为痛,毕竟他也没痛个几秒钟就没事了,甚至连一丝伤痕都没有留下,主要的还是因为那次事件让老李头觉得有些丢面子。
对女学生动手暂且不说,最后被对方还手导致自己吃亏,所以老李头这样性格的老师特别觉得没面子。
看着白晓笙有些愣神的表情,老李头随后又急切的继续道:“而且上次你向我道歉了之后,我也一直在反省自己,不该随意对学生动用暴力。学校上次已经对你进行了通报批评,我也向校董事那边承认了自己的过失,所以那次事情算是揭过去了。而且之前校长特别嘱咐我,一定要保证你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样啊…”
看着老李头的转变,这个时候的白晓笙,突然理解了那些尖子生为什么都是高人一等了,原来差别待遇这种东西在社会的任何地方都存在啊。
她也知道老李头突然变得这么诚恳,多半是因为自己这次顶尖的成绩,毕竟这影响到很多东西,甚至包括班级和学校的名誉。
只是没想到校董事那边,也会把一个区区成绩不错的初中生看的重要。
白晓笙想了想,突然记起自己并不是在十多年后的后世,而是在这个华国素zhi教育最巅峰的时代。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这一句话是非常很贴切的形容出这几年应shi教育下,学校内的现状。
“下个月模拟考的话,你还能保持这个成绩么?”
老李头扶了扶鼻梁上的黑框眼镜,继续询问着。
“保证能,并且我还能更进一步。”
白晓笙连连点头,毕竟她也不想就这么被学校开除,也想再和林幽萝多待一段时光。
有些东西能争取一下,还是争取一下好了。
“那就好。”
班主任有些欣慰的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显现出来,就如同一条条的风霜印记。
45故人相逢不相识
在白晓笙解除开除危机的一周后,也就是4月24日星期4的时候,一首现代诗震动了华国的文坛。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火了。
这月提前发行的《读者》a版销量大幅度提升,仅仅只在这一周多的时间,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五十万册,同上月比销量增长了五十万册。
而《读者》开篇刊登的一首现代诗,瞬间震动了不少文学爱好者的思维,在还处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文学创作环境中,突然多了一首这样感伤这样忧郁这样宁静的诗歌,是非常让人眼前一亮的。
就好比一堆红色的苹果里面,突然多了一只清新淡雅的白苹果。这种视觉上的反差感,和这种耳目一新的诗句,让那些很少见过这类型诗歌的读者一下子就沉迷了。
这篇诗歌里,将最遥远的距离从生与死之间的含义无限扩大,一直到永恒璀璨却只能互相瞭望的星辰,就在读者们看到这里,以为这就是最遥远的距离后,诗歌的下面却突然转折。
镜头一下子就拉小,放在了人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飞鸟和游鱼身上。
这两者的联系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若是将两者联系起来呢?若是它们也曾彼此相爱呢?
飞鸟和游鱼那可见而不可摸的爱情故事,是不是让人为之遗憾为之伤感更是为之惊叹呢?
多少文青一看到这简单中带着细腻的诗句,立马脑就补出了那样忧伤的画面。
这简直就把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这四种人生大苦,描写的淋漓尽致。
惊为天人!
这个世界的华国,是和白晓笙原先的那个中国发展不太一样。
除了历史重大事件有些许出入外,各方各面都有些差异。
比如近的现代华国,很多关联到文学艺术类型的东西,都发展的极为缓慢。而极为有名的文学艺术大家,这百年来诞生的更是少之又少。
而且都已经到了2000年,一些现代诗歌散文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一套,歌唱祖国政zhi化严重的那种,一些情情爱爱的诗歌散文那是非常少见的。
像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一下子就给华国文坛吹来了新风气。
而且年轻读者们的追捧,更是让这首现代诗火的不成样子。
这诗歌标题的九个字,一下子就成了网络热搜。
各**bs论坛讨论这首现代诗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华国那些大学论坛,更是有人成立了专门的讨论研究会。
甚至有好事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那个名为作者的白晓笙。甚至有文青特意致电《读者》的编辑部,想问问写这首诗歌的白老师,到底是何许人也,这个名字是真名还是笔名,有些人甚至还想亲自登门拜访。
但《读者》那边的回答却是遮遮掩掩,只是说这首现代诗的作者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并不想被众人打扰,名字也只是笔名,希望大家不要继续深究。
这让很多人有些悻悻,但是也非常尊重这个白老师的想法,并没有继续追究。
其实《读者》编辑部那边也有些无奈,这个名为白晓笙的投稿者只是通过邮局投递,只有模糊不全的联系地址和手机号码。而且对方还特意打电话说不要透露太多,不想被别人打扰,希望能保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