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贤的野望!(3/4)
穿上新棉衣,喝上了热粥的百姓,气色好了很多,虽然天气依然寒冷,但他们有官府送来的帐篷,总算能为一家老小提供遮挡风寒之处。
而且,左金吾卫的监府军,帮助他们伐藤砍木,组织青壮搭建着一排排整齐的木质房屋,再就近取土,活成稀泥,整齐的抹在房屋的内外两侧。
女人负责生火做饭,孩子负责给士卒和男人们送水;军民和谐共处,如鱼得水,有说有笑,干的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其乐融融的场面,让人唏嘘不已。
百姓们是知道感恩,最起码在王勃的仕途生涯中,第一次见到官军被人们如此的爱戴。那些平日里惧怕官府的百姓,脸上也洋溢着亲切的微笑。
“看到没有,没有一粒粮食是白用的,你付出的不过是一碗粥,百姓还你的却是一颗人心。”
是的,老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想百姓心甘情愿的响应官府的号召,就得帮着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更何况,他们的要求并不高,有饭吃、有衣穿、生病了有药吃,仅此而已。
“对于我们这些拥有的人,是不算什么。可对于他们,却是救命的稻草,值得死死的抓住。”
“陈胜、吴广,为什么在大泽乡起义,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稍微有点指望,谁愿意拿脑袋换饭吃。”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愤怒的农民拿起锄头反抗开始,秦朝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凡事,都要经过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失去民心也是如此。
一次不闻不问,百姓骂的是当地官员;两次置之不理,百姓骂的是朝廷;三次放任自流,骂的可就是皇帝和李家的列祖列宗了。
人心是经不住伤害的,一次又一次的漠视他们,等来结果只能是揭竿而起,群起而攻之。这个道理,但凡读过书的事,都应该明白。
而他们之所以无视或怠慢,不仅是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更是取决于他们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仅仅因为这“家业”不是他们的。
“崽卖爷田,心不疼!”
王勃这话一针见血,李贤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可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而怎么去改变,如何去改变,就看他“种下”这颗种子到底如何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