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余震(1/4)
秦人善战,不死不休。
将秦人的天性与近代化战争结合起来,简直就是一台凶悍的战争机器。
张艾用兵如水银泻地,第一波试探性攻击之后,马上将纵深各营以纵队投入战场。这个纵队是相对概念,并不是一排三四人的行军纵队,而是一排三十余人的大横队。三排人便是一哨兵马,作为一个整体参战。一哨跟着一哨,变成了一个战术纵队,显然,这样的队形调动起来比单纯的大横队要灵活许多。在试探性进攻得手之后,张艾开始调动各营,重点向左翼这个罩门发起攻击。
但如此一来,他也露出了破绽,战场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有得必有失,就看谁能抓住机会。纵队虽然有利于机动,却大大提高了炮兵的命中率,调动中的部队破绽更大,金坷垃立即动用直属9磅炮7门轰击正在转向的陕西兵。
本就比较密集的行军纵队被骤然而至的炮弹打倒,由于士兵太密了,几乎每一发炮弹都能带来几人的伤亡。如果打得比较准,炮弹只会微微弹起,从人海中瞬间劈开一条血路,挡在路上的人顿成肉泥。欧洲喜欢用连纵队来衡量炮弹的威力,一般6磅炮能打穿半队,12磅炮可以打穿整队。这连纵队可不是指一个连排成纵队,而是由十个步兵连组成的步兵团排成纵队。如果一个步兵连排成三横队,那么打穿一个连纵队的意思就是打倒30层士兵,半队那就是15层士兵。
政府军的编制是由连到团,陕西兵复杂一些,哨到营,所以政府军的连纵队是30层,陕西兵是15层。6磅炮刚好一次打穿整个连纵队,炮弹弹过去的地方那真的是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但这就是战争!兵战之场,立尸之地。上过战场的人就是死人了!9磅炮的炮弹重量更大,视觉上会有一种错觉,似乎这种缓慢飞行的炮弹可以伸手抓住,但如果你真这么做,就会连人带手一起被打成烂肉。这么沉重的铁球,哪怕是在地上滚也绝不是人类能抓住的。你只能看他滚过横队,甚至眼睁睁的看着他打中你,而你在横队中间无可奈何。
在横越政府军半环形阵地时,调动中的陕西兵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那些把握不好距离,落入霰弹射程的营甚至会被团属炮兵6门炮集火轰击,一排霰弹扫下来,一个角落就坍塌了。更可怕的是,这种兵力调动是横向的,必然要经过固定的瞄准点,对政府军炮手而言几乎相当于打静止目标。每一个路过的营都遭到了打击,每一个营都会被打穿几个窟窿,留下遍野横尸。但是炮火根本无法阻止陕西兵调整队形,而一部分陕西兵已经发起冲击了。
连纵队转横队,排出三条战列线,陕西兵波浪一般向政府军涌来。当炮兵打倒第一波散兵之后,后面的战列步兵汹涌而上,趁着火炮装填的机会拼死逼近。他们的作用仍旧是炮灰,因为矮墙后的步兵会以齐射填补火炮霰弹的空白。整齐的排面不断被弹丸侵蚀,士兵接二连三的倒下。
但是!没有被炮轰死,没有被子弹打死的,接着冲!
当这些人冲近到大约五六十米时,炮兵完成装填,贴脸发射霰弹。这么密集的弹雨足以在一人宽度打上七八颗弹丸,整条战列线就像大蛇一样抽动了几下,那是幸存士兵的骚动。而他们身边是面目狰狞的尸体和冰晶一般凝结在沙地上的血海。此时第一排的长矛手已经完全被打光了,后面的火枪手在军官的带领下直接扑向矮墙。矮墙只有半人高,不过一个掩体,面对蜂拥而来的敌军,宝庆团就像刺猬一样,把刺刀竖起来。陕西兵用仅剩不多的长矛冲锋捅刺,政府军士兵眼睁睁的被扎穿,毫无办法。但更多的地方,是双方刺刀的较量。陕西兵队形不整,第一排士兵很快就被捅倒。但随着他们的溃退,后面的火枪手举枪齐射,还没回过神来的宝庆团在近距离遭到齐射。矮墙尘土纷飞,灰尘与血雾连成一片。后排士兵补上缺口,齐射还击。装填完毕的火炮推出垛口,陕西兵脚步为之一顿,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直面100%的死亡,但炮火从不会为你停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