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先兆(1/4)
鸦片贸易,乾隆年间发迹,随着朝廷的腐败和印度产量的增加,鸦片在中国的泛滥日趋严重。朝廷在乾隆初年,乾隆四十五年两次颁布禁烟令,严查鸦片贸易,如果算上金坷垃手上这一份,已经是第三次了。
新政府有这个问题吗?理论上没有。
首先,迫于道德压力东印度公司已经宣称不再经营鸦片,所以来中国的鸦片商人都是散商,只不过货源在东印度公司的货舱里。也就是说,东印度公司虽然卖鸦片,但他承诺不会往中国卖,在大清还在的时候,这个承诺已经生效了,大明新政府新签的贸易协定延续了这个要求。即,英国商人如果夹带鸦片,那么在英属印度或者在中国都是非法的。很明显,英国人并不怎么有契约精神。
其次,新政府的海关人员和缉私队很给力。由于新政府留用了一部分满清官吏,所以英国人以为他们只是换了个名牌,还是像以前那样腐败无能。这个想法一开始还是正确的,中国人几千年法不责众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海关部门留下了不少陋规,心安理得的贪了一段时间。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秘密,只有一个人不知道,很不幸,这个人就是金坷垃。后来的事情变得耸人听闻,金坷垃微微一笑将涉案官员无论大小全部枪毙。至此,新政府海关能力倒不见得提升,腐败官员却是没多少了。
最后,抓获走私是有奖励的。不敢徇私舞弊的海关官员们并不是走投无路,金轮法王严刑峻法之下却给了他们合法的发财途径,一旦抓获走私,经过督察审核无误,缴获物品按比例返点。英国对华贸易大头是政府采购,包括武器和被服等等,这些东西都不可能走私,利润最大,最可能走私的那只有鸦片。这个东西随着打击变得非常紧俏,价格飙升,海关人员有充足的动机去抓捕犯罪分子。不过那些英国散货商都带着大炮,不太好抓,新政府缉私队也不客气,用英国人卖过来的钢铁厂造大炮轰英国走私商。
卡住了走私的源头,国内的鸦片贸易就萎缩了,新政府把瘾君子都送去强制戒毒,加上那年月xī • dú很不方便,目标太大,新政府在极短时间内就解决了毒品问题。当然,在民主的英国,商人们自然会跑到政府那边告状,不过驻华代表怀特认为这些人是走私分子,其行为与英国政府无关,与正当商人也无关。这个表态并不是因为正义,而是因为钱!鸦片贸易的受益方是东印度公司和英国商人,但对华贸易的受益方却是英国政府,因为丝绸和茶叶都是运往本土的,税收归政府所有。大炮和棉布也是在本土生产的,收益也归英国政府,既然怀特为代表的正经商人买到了足够的茶叶,鸦片商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如果能够走私成功,多换来一些茶叶和丝绸,英国政府也不嫌弃,但要动用政府去帮你们从事走私,这是开玩笑!
俗话说柿子要捡软的捏,既然在新政府的地界没法走私,那就往我大清的地界走私算了。新政府攻略南方这两年,也正是英国鸦片贩子往北发展的黄金时段。浙江、福建水师天天被新政府舰队扫荡,虽然这些西式战船吃水较深,不容易进入浅海地区,但只要大清水师出头就要挨打,郭婆带那只存在舰队连港口都不大出的去,缉拿走私烟贩的事情也就耽搁了。要是有那战船,还不如派去争夺制海权,哪有功夫管鸦片啊。
这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英国商人先跑到北面的港口,在趸船上卸掉鸦片,然后再到广州卸下正常货物,那些鸦片则由中国人自己用小艇在趸船和陆地间运输。原本并不算繁荣的上海地区很快就变成了重要的集散地,并通过海运直接送到京城达官贵人手里。这才出现了这么一份抵报。金坷垃明白,这份指令根本不可能得到事实上的执行。凭着直觉,他认为这件事和那艘神秘的英国军舰有着紧密联系。
“大木,你去通知通讯处,把这份密文送出去。”金坷垃给老四写了一份密件,要他帮忙查一下,英国人是出了名的不讲信用,鬼知道他会不会背叛自己。爱国者总是不如卖国贼给的价钱高!不管怎么样,回广州再说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