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无人可用(1/2)
“河南巡抚杨魁奏,开封大疫,河北道总兵以下八千兵丁病殁殆尽,今城内十室九空,防务空虚,奏请皇上,调皖兵入豫协防。另请河北道御医南渡救济,臣愿固守孤城,生死酬恩,不任感激。”
字迹清秀,飘若游龙,果然一手好字!王杰饮下一口水,对这位新进的军机处张抄写员十分满意。举人及第便被相中递补军机处抄写,虽说科举之路并没有走完,但这些汉族官员集团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了,这一定是一颗未来的政治新星。
不过这手好字下面却不是个好消息,这个杨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已经许久不见发来奏折,或许河北道发生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开封,疫病流行,谁敢没事到处乱跑。这份奏折还是绕道安徽八百里加急送上来的。这都一个多月过去了,开封到底怎么回事,一点消息都没有。隔着黄河,消息传递确实很不方便。此时的王杰根本没有想过开封会陷落,因为河南境内就开封城最坚固,还有大批守军,在他的印象里,开封还有数千守军(实际上都是空饷),断不至于沦入敌手。
与虚无缥缈的白莲教比起来,他更担心疫病无法控制,要是春天不能播种,明年的河南那可真是饿鬼道。朝廷粮饷很是吃紧啊!
“南阳镇总兵有没有奏报?”
“有的!”张艾立即从卷宗里把档案取出来,呈给王杰。
“贼军攻掠防城,已被歼灭,斩首八十及。屡犯伏牛山地界,亦击退之。今贼兵聚于许昌,臣虽势单力薄,仍为国请长缨。奏请皇上调拨兵马粮草,臣愿向日封章,平寇贼之戈鋋。”
王杰又翻开几份奏报,有的参劾董承丧师辱国,有的则力陈董承孤军奋战,互有胜负,实乃无罪有功之臣。而白莲教到底有多少人马,也是众说纷纭,杨魁奏报说有一万之众,可董承却说有十万,而关键的河南总督竟然一份奏报都没送上来。呵呵,人都死了,鬼给你送奏报。这到底是杨魁报喜不报忧,还是董承军前小搓夸大其词?王杰一时无以判断。加之河北道与河南之间又有一道黄河阻隔,让他倍感消息闭塞。
“大人,天色已晚,不如明日再看吧。”张艾边说边为王杰点上蜡烛。
“不行啊,军情紧急,若是贼兵势大,朝廷须在秋末出兵,若是不大,则应调本省兵马围剿。如今河北道瘟疫横行,不宜用兵,可若是等到冬天,再出兵就难啦。”
“大人,下官今日值更,可有能为大人分忧的地方?”
“贴黄是你写的,你说说看,杨魁和董承,谁在说谎?”
张艾不敢答。这不废话吗,你是当朝宰相,官居一品,军机处内阁大学士,我就一个抄写员,谁脑子抽风了乱说话。说错了,那你是轻浮,领导问你你不经思考就说了。说对了,更惨!领导得忌惮你了。
“若大人信得过下官,请容我想一晚。”
王杰点点头,非常满意,这就叫重视领导又尊重领导,就这一点表现,比金坷垃那种什么话都敢说的性子不知道高哪里去了。
张艾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如何在面目全非的错误报告中拼凑出可用的真相。在封建时代这是中央官员必备的技能,一般来说下面的报告就是罗生门,他们只会报告对自己有利的消息。这就叫报喜不报忧!隐患一般地方官会自己解决,或者百般掩饰。
这道谜题对金坷垃来说很简单,杨魁被他活捉了,河南核心区已经尽归囊中,他名义上有四五万人马,分布在汝南府、许昌、开封府等大片地区。而那个南阳镇总兵董承被打得不敢露头,他没有全军覆没的原因仅仅是白莲教在图谋河南东面的门户商丘和太行山的控制权,没空理他。
现在的白莲教已经树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号称光明军,囤积粮草,铸造铜炮,大练步兵。河南本地乡绅的堡垒就像碰上了铁锤的乌龟,一个一个的被撬开。
张艾并没有机会表现,因为很快邻省的奏报就上来了,一切真相大白。王杰恨得咬牙切齿却一点办法没有。
满清一代,有上奏权的官员其实并不多,京官四品以上,地方官二品以上有上奏权。也就是总兵、提督、总督、巡抚之类的官员,河南问题的特殊在于,提督和总兵同时见了阎王,而巡抚自己也病的差不多了,下面的官员干挨揍就是不能上达天听。
到了入冬的时候,被打得哭爹喊娘的地方官终于通过两江总督把情况报上朝廷,而此时白莲教已经把住了黄河南岸。
成气候啦!
忧心忡忡的王杰开始给乾隆拟定讨伐的方案。当时的乾隆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乾隆四十六年,甘肃撒哈族起义,乾隆四十七年,回民大起义。现在又是白莲教河南起义,按下葫芦浮起瓢,清廷几乎无将可用。
而且马上要入冬了!
在古代冬天是军事行动的禁区,特别是对绿营兵来说。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行军作战,出汗之后再被寒风一吹,士兵极易受寒拉稀,一旦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就会发生疫病,何况这一次进攻的地点本身就刚发生过瘟疫。
愁!愁啊!既要平定叛乱,又要提防和珅一伙贪污军饷,你说可不愁死人吗?
张艾急领导之所急,但是没卵用,四书五经里也没说该怎么办不是。正当心情郁闷之时,忽闻女子笑语盈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