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要赚就赚大的(3/4)
一脸犹豫的看了看文书的内容,方世玉点了点头道:“今天有朝会吧!”
“今天有,还有两个时辰!”
景清看了看天色,直接开口回复道。
毕竟,三日一次朝会,只有朝会的时候,他们才能早点出宫下值,回家陪亲人去,不然的话,他们都是最晚一批离开皇宫的。
能赶在宫门关闭前离开就不错了。
甚至有好几次,宫门都关了,他们无法离开皇宫,方世玉无奈,只能让他们睡在詹事府。
虽然说方世玉去午门,也能叫开午门,但毕竟形象不好,然后,睡在詹事府的秘书们,第二天早饭都没吃就扑进了工作中,可谓是完全成了处理政务的计算机。
拿着文书在手中掂量掂量,方世玉道:“这或许是个好法子,借此烧他三把火,都给烧干净了。”
心中细细研磨着。
两个时辰稍纵即逝,众人整理好了自己的座位,将批语写好的奏疏,放在方世玉面前,没有批复的奏疏,三五成堆的放在一起。
处理好了工作,他们一个个的快步离开了詹事府。
当他们离开不过一刻钟的工夫,吏部尚书赵勉,户部尚书郁新,兵部尚书茹瑺,礼部尚书王儁,六部官员一同出现在詹事府。
方世玉看着众人,吏部只有一个左侍郎,户部左右侍郎齐全,兵部左右侍郎齐全,礼部没有侍郎,工部的尚书严震直还在泰安府督办工程。
“御史台还空缺着,吏部还是早点加把力,先把人员补全吧!”方世玉无奈的说着,洪武朝的官场太凶险了,常年不能让官员满编。
不是这里缺,就是哪里缺。
“自是如此!”赵勉躬身道。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这份文书,送到东宫之前,你们谁看过了,谁没看过?”
手中拿着兵部和户部联名的文书,方世玉直接开口询问道。
“回禀殿下,六部执事主官,都看过了,意见不一,所以上边只有微臣和茹大人的署名!”
户部尚书郁新躬身道。
“其他看过的,没有署名,是代表不同意这份文书的观点了?”方世玉疑惑的看着众人,出声询问道。
郁新道:“没有署名,吏部尚书赵大人,工部侍郎孙显,刑部尚书杨靖,都以不拒绝,不同意,不支持的名义,未有署名!”
随着郁新说罢,方世玉将文书放下,开口询问道:“这么说,礼部有不同意见?”
礼部尚书王儁道:“回禀殿下,此举劳民伤财,大动干戈,兵祸连年。恐为不详之兆。”
方世玉摇了摇头道:“我倒是不这样认为,山匪,马匪等强盗,严重影响了当地治安问题,想要根除,就应该以雷霆之势,方能一劳永逸。国朝境内,山匪马匪无数,若是有朝一日,他们都联合起来,反抗朝廷,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我今天就只是单纯的问一问,郁新,对于这件事情,户部的预算是多少?”
扫清匪患,历朝历代都做过,只是他们做的还不够彻底,而大明又刚刚经历了巨大的dòng • luàn,许多落草为寇,占山为王的匪徒。
纠集千百人,横行一方,欺行霸市,那些不和朝廷争执搅动在一起的,不违抗朝廷的,历朝历代,对于他们都没有处理过。
而今天,方世玉不这么认为了。
他们不敢打劫朝廷的东西,那是他们畏惧朝廷的军队,而他们抢劫民间商贾,这件事情,就让人不得不考量了。
他们打劫,不劳而获,强取豪夺,在背地里还指不定要让多少人,家破人亡,死伤无数。
卖妻卖女,不得善终。
群以义气为主的山匪,不就是黑涩会嘛。
“殿下,真的要在全境肃清匪患的话,每年至少要投入三百万左右的军费开支,最少要历时五年乃至十年的时间,才能彻底肃清!”
郁新笃定道。
自从魏国公府的事情出现后,朝廷出兵剿匪的动作,让郁新看见了新的一件大事,全国有那么多匪患,他们打家劫舍,强取豪夺,不事生产,不缴赋税。
而那些,沟通各地经济,运输物资的商贾,地里刨食的百姓,遇到他们,一个个苦不堪言。
如果能打击全国的匪患,让山匪,土匪,马匪,销声匿迹,绝迹于大明天下,这难道不算是为百姓,为千万黎庶造福吗?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三百万,十年工夫,能完成吗?”
方世玉开始知道这个时代的厉害,甚至,方世玉也没想过要全面杜绝匪患。
打击十年的工夫,让这些匪患,消减七八成的规模,就很好了。
甚至,取得这个成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郁新道:“十年的时间,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微臣和刑部尚书扬大人考量许久,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处理办法!”
方世玉疑惑道:“什么事情?”
“关于抓到的匪患,如何安置问题。总不能全部坑杀了吧”郁新犹豫道,如果朝廷全部坑杀,事情传出去,各地的土匪反抗热情高涨。
而且,这也是大明的一份损失。
匪患的数量有多少?没有十万也差不多了吧,这十万人,干点什么不好,全部坑杀?又不是说朝廷缺粮。
朝廷只是缺钱罢了,还真的不缺粮食。
方世玉道:“小琉球,你们知道吗?”
“福建海外,澎湖列岛附近的小琉球岛?”兵部尚书茹瑺面色凝重的看着方世玉道。
“嗯,那里地方不小,足够养活二百万以上的人口了,还有济州岛,都可以作为流放地!”
“所有抓捕归案的土匪,山匪等一众匪徒,按照他们作孽的程度,就把他们流放到海外去,作恶多的,流放到济州岛,作恶轻的,流放到小琉球!”
方世玉心中定计,原本他是考虑过把抓来的土匪流放到辽东开垦。
不过,这些年辽东的天气越来越冷,也不知道还能耕种多少年,那边还是不适合大规模移民过去。
毕竟,人口多了,粮食减产,就要饿肚子,而朝廷即将迁都在即,辽东重中之重,万万不容有失。
方世玉话音落罢,杨靖开口道:“殿下,若是流放的话,只怕审案断案的官员,会搞小动作。”
“这没事,所有人都要流放,而流放海外,他们想回来,也就没那么容易了!”方世玉耸了耸肩。
审案断案的当地官员,能做什么呢?
无外乎就是在流放地,流放期限上,模棱两可的试探,然而,既然已经流放到了海外,他们想回来?
会那么容易吗?
“对了,刑部清点牢狱人数,等着到时候,一起流放吧。”方世玉挥了挥手,小琉球,也就是后世的tái • wān省地区。
那里还没有势力,甚至连人的足迹都不多,一个完全等待着大明去开发的雏女宝地。
赵勉道:“殿下,每年三百万两的开支,要从哪里补齐?”
“补齐?”方世玉微微一愣,旋即开口询问道:“郁新,户部的粮食卖的怎么样了?收回来了多少宝钞?”
“户部卖出粮食四百三十万石,五万万又三千七百五十万斗,总计收回宝钞,十三万万,金,一百二十七万两,银八百九十万两。”
“这不就出来了?朝廷那么多粮食堆着发霉,也没什么意义,以后每年从各地粮仓售粮三次,每年的初春卖粮一个月,夏至卖粮一个月,冬至卖粮一个月!粮价就定在十贯宝钞一斗米!”
斗米,也就和后世的一斤米,相差无几。
众人点了点头,朝廷从百姓手里收来粮租,然后倒手再卖给百姓,这特么可真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方世玉道:“不对啊,为什么收回来这么多黄白之物?”
方世玉心中一动,他记得当初粮食买卖的事情,是要保证只能用宝钞来换粮食。
金银已经被朝廷打断,唯一被朝廷认可的货币,只有大明宝钞。
“这还是宝钞稀少惹的祸,十多年的工夫,朝廷印制宝钞十余万万,但随着宝钞购买力回暖,朝廷从去岁税赋上收回了千余万。”
“更多的宝钞被存留在家里,或是在十年的时间内,因为各种原因而灰飞烟灭的,如今朝廷又收回来五万万宝钞,市面上流通的宝钞,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空缺!”
郁新直言不讳,朝廷收回宝钞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因为许多大户人家,想要购买粮食,朝廷卖粮又只认宝钞,各地官员一合计,便上书到户部,希望户部能给宝钞和黄金白银对钩,让富商可以用黄金白银兑换宝钞!”
郁新耸了耸肩,这些黄白之物,都是这么来的。
不然的话,那么多粮食,整个大明境内的宝钞都搜刮干净了,也不可能弄出来这么多的宝钞来。
“户部是怎么回复的?”方世玉目光凝滞,盯着郁新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