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言情小说 > 西岭雪一回一回解红楼 >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1/4)

目录

清虚观拈戏

(一)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说的是元妃做好事,贾母率领一众女眷往清虚观打醮祈福,这“享福人”指的既可以是贾母,也可以是元妃,或者是荣宁二府坐享富贵之人。

打醮,不但可以逛庙随喜,还可以热热闹闹看几出戏。酬神看戏,是自古就有的传统。

早自氏族社会时,人类已经开始有了信仰活动,并且有了专门从事通神的巫觋。《说文》中解释:“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这证明早期从事通神活动的既有男也有女,而且巫在觋前,可见地位之尊。巫的最早产生可能是母系氏族就开始了的。

巫觋能通鬼神,可以请神附体。《汉书礼乐》说:“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有降神之乐也。”降神后巫即成为神的代言,所以深受敬重。而巫风盛行,带动了歌舞的发展,这是戏的雏型,从一开始就与祭神活动分不开。

在春秋战国时期,巫风发展鼎盛,《礼记》中说鲁大夫季氏之祭,日以继夜,连祭司都倦怠了。此时的祝巫之职皆由士大夫担作,屈原做《九歌》,即为祝巫活动的描述。其中湘君和湘夫人、大司命和少司命互有问答,这已经有了戏剧的意味。

巫觋的表演单纯是为了酬神,延展到民间,则催生了一种新的表演职业,谓之“优”。通常认为,以乐舞为主的称倡优,以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但也并不明确。

汉代时,优伶的表演也常混杂于“百戏”中,在两汉时通称“角抵戏”。最盛大的表演也都往往与酬神活动有关,比如《后汉书》记载:“皇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层五彩华盖,高十丈,坛东北有小坛,重建九层华盖,高九丈,列骑兵骑士数万人……”可见戏台之阔大辉煌。而建筑地点,则在平乐观下。

所以,戏台的诞生,是和庙观紧密相亲的。

到了魏晋时期,印度佛教中土传播鼎盛,寺院满地,僧尼以百万计,每有迎神祭祀,必然同时邀请百戏伶人参与寺院活动,招徕民众。因此各庙宇的戏台也越盖越高,而戏目的演出已经不只是为了酬神,更是为了娱人了。

直到今天,各名寺道观中还常常同时搭建戏台,这就是一种仿古传承。比如山西保存的古戏台,几乎全部为“神庙戏台”。我家小区楼下的大唐西市,建在唐朝西市遗址之上,武则天赏赐太平公主的养生池的旧址前,也是一面搭佛堂,一面建戏台,斜支出去又是一座财神庙。

所以自古以来,酬神与看戏就是密不可分的。而贾府打醮的神前拈戏,也就带了某种神秘的色彩。

打醮,在百度上的解释是“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

贾母是为了给元妃求福才来观中打醮的,拈的三出戏自然有代表着贾府命运的意味,这与宝玉生日宴上,群钗占花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

这里贾母与众人上了楼,在正面楼上归坐。凤姐等占了东楼。众丫头等在西楼,轮流伺候。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贾珍退了下来,至外边预备着申表、焚钱粮、开戏,不在话下。

这里的三本戏,很明显说的是贾府兴败的三步曲。

头一本《白蛇记》是作者误写,其实应为《斩白蛇》。典出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说的是秦朝末年,亭长刘邦押送人去骊山修皇陵,途中人跑了大半。刘邦想这样子就算到了骊山也是死罪,干脆就把其余人也都放了。其中有十几个愿意跟着,走到丰西泽的时候,有大蛇挡路,刘邦拔剑斩之。结果有个老太太说:这蛇是白帝之子,如今却被赤帝之子杀了。于是刘邦知道自己有天命,君权神授,遂聚众起义,最终成就大业。

元代白朴将这故事编成了杂剧,就叫《汉高祖斩白蛇》,又叫《汉高祖泽中斩白蛇》,简称《斩白蛇》。曹家兴家于从龙入关,书中虽未实写,但是从焦大的故事,也可以看出荣宁二公乃是从武兴家,在战场上一路杀过来的,出身贫贱,并非诗书传家。《斩白蛇》等于提醒贾家从前的困顿,虽然劳苦功高,毕竟是叛秦附汉,所以贾母听了并不觉得喜悦,“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