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1)
这是天要下红雨了啊。
村里妇人八卦,消息灵通,很快就联想到刘家中秀才的事了,刘家和谭家是亲家,刘明章考上秀才摆三天流水席,镇上有头有脸的人家都去了,独独不见谭家人露面,兴山村的人说刘明章亲娘不喜欢谭家闺女,过门三年肚子都没动静,眼下刘明章成了秀才公,势必要重新找门亲事的。
从这次故意疏远谭家就看得出来。
谭家老爷怕是听到风声拿儿子撒气呢。
撒气不管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谭家除非出个秀才公压制住刘家,否则休妻是必然的。
谭盛礼并不知谭家成为村里人茶饭后的谈资,他在京城出生的,从没回过绵州祖籍,倒不是说他不念旧,而是自他祖父那辈就搬离出去,他祖父志向恢宏,博学而笃志,不愿子孙回祖籍谋事,在京城站稳脚跟后就在京郊买了块坟地,希望谭家扩充坟地,世世代代葬在那。
他祖父说,青蛙在井底待久了想象不到外面天地的广阔,绵州地势险峻,山路难走,他这辈好不容易走出去,不想子孙再回来。
岂料后人不争气,终究还是回来了。
望着木桌上蒙灰的牌位,谭盛礼眼角发涩,拿起祖宗的牌位,轻轻擦拭,从最后一排的老祖宗,到他自己,再到他的子孙,每个牌位都擦拭干净,摆放整齐,又找扫帚将祠堂里里外外清扫了遍。
吃过午饭,他再次来到祠堂,久经关闭的木门敞着,投进去几束光亮,微尘在光影里飞扬,他低头理好仪容,百感交集地顺光而入。
双腿弯曲,跪在供桌前的蒲团上,谭辰清跪过的蒲团,上边还残留着酒的味道,夹杂着鸡肉的嗖味,倏然,他双手撑地,额头贴着地面,重重地磕了3个响头,再多的誓言皆是虚妄,只愿列祖列宗泉下能安息,别惦记这些不肖子孙了。
不值得。
劝慰,忏悔,反省,待他走出祠堂时,太阳渐渐西斜了,谭佩珠抱着个婴儿,坐在树下轻声细语的说着话,手帕盖着婴儿的眼睛,只露出口鼻,斑驳的光落在她身上,莫名的温暖人心。
谭盛礼的眼神跟着柔和下来。
谭家没落,最亏欠的就是谭家的女人,他叹了口气,过去瞅了眼孩子,婴儿是谭辰清孙女,取名谭世柔,因着谭辰清不喜欢女孩,洗三没有办,家里添增人口是喜事,庆祝庆祝也好,不过孩子还小,等百日宴再办,他让谭佩珠告诉汪氏不用多想,生女孩谭家也欢喜。
谭佩珠懵懵懂懂的,不知听进去多少,逢屋里默写答题的谭振学唤他,谭盛礼进屋,这间屋子是书房,临窗有三张木桌,是谭辰清给三个儿子准备的,谭振学坐在中间排,谭盛礼过去,仔细阅读他的答题。
院试主考四门,贴经,墨义,诗文,杂文,谭振学勤学苦读,早已熟读四书五经,贴经和墨义应该没啥问题,至于杂文,读过政府公文照着中规中矩的写基本不会出乱子,难的是诗文,不过谭盛礼让他把诗文和杂文都默写下来,看看到底哪门没过。
谭振学的字灵动飘柔,有种江南女子的婉约感,不够苍劲有力,却别有番特色,给人的感觉干净舒服。
今年院试的诗文是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题,听着像是春天的盛景,实则不然。
对谭盛礼而言,这道题目并没任何难度,看似写春景,实则指冬日雪景,谭振学没有答错方向,格律声韵勉强凑活,诗文虽平和,但在文风不盛的巴西郡算中上水平,谭盛礼又考察他贴经墨义等功课,俱没有问题。
谭盛礼皱眉,不该是这样啊。
谭振学有点怕他,看他坐在桌边,食指摩挲着桌面凝眉不言,不由得心头发紧,想到堂屋墙上多出的那根木棍,他沉吟许久,小声交代,“贴经墨义没过。”
说起来他也不知是何原因,看着考卷他就浑身冷得发抖,背过的文章通通记不住,握笔的手直冒冷汗,好多题都是不会的,贴经和墨义考得其差,倒是杂文和诗文轻松得多。
“贴经和墨义没过?”谭盛礼皱眉。
谭振学不敢含糊,老老实实把原因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