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1/3)
“这个慢慢研究。儿臣最关注的是,银行,钱庄,汗阿玛,我们大清国的钱庄,可否实行这样的模式?”
这样的模式?
小钱钱存钱庄里,哼哼哼哼生钱?
皇上一愣,四爷默默不吱声。
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货币兑换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时期有所发展,再到元及明初,朝廷欲专行纸钞,民间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钱庄,或者银号就开始盛行。
自打前朝正统年间,大明宝钞贬值,朝廷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此后几代,由于私钱庞杂,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导致钱庄的兑换更为繁荣发达。
不仅经营兑换,还办放款,供给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原来在两地联号汇兑的会票,也成为钱庄发行有钞票性质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规模的兑钱铺、钱米铺等,在乡下的农村相当活跃。
而现在的大清国,随着钱庄的发展、家数增多,各地先后出现钱庄的行会组织。
虽然大清废除了前朝的纸币,只以银两为主,兼用制钱、黄金、丝绸等等,可这简单的几大类货币之间,以及它们本身就有多种成色、版别、折价、鉴定、公估、兑换行情及地区差价等等的计算行用。
这就导致大清国的钱庄业务愈加活跃,除包揽兑换外,还大做存放汇和保管保证等业务,并发行钱票和其他票券,操纵市面上的兑换大权。
尤其是临海开港的几个地方,还涉及到和其他各国银钱的兑换。
父子三个都是沉默,这个事儿不大好办,但是很诱惑人,非常诱惑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