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市舶(2/3)
赵煦蹙了蹙眉:“你知道市舶榷易岁入多少?”
赵似道:“朝廷具体岁入金额,我自是不知。但平日听几位前转运使与都知、姐姐闲聊香药等事,略微记下一些:海舶岁入,仁宗皇祐中每年五十三万缗有余,英宗治平中又增十万。皇考变法是为富国强兵,可惜忽略了市舶之利,未能善加利用,但熙宁九年,仅杭州、明州、广州三地市舶司所得香药珠宝等货物仍获利五十四万一百七十三缗,而熙宁年间每年总岁入减总岁出,所得盈余也差不多只有五六十万缗。待皇兄圣躬康宁,不妨稍加部署,在更多港口增设市舶司,鼓励海舶制造及海外贸易,抽解、博买所得珍稀货物命榷易署妥善经营,如此市舶、榷易岁入再翻数倍,亦指日可待。”
赵煦不以为然:“市舶事务拘于东南一隅,所得不足岁入总额一成,不如青苗法,推行天下,惠及天下万民,做好了才是富民良政。”
赵似摆首道:“其实市舶之利最厚,只是历来不为皇帝重视。若措置合宜,所得动辄逾百万,又不会像青苗法那样容易遭致取利于民的非议。”
赵煦不怿:“你也认为青苗法是取利于民的恶政?”
“皇考推行青苗法,皇兄绍述,恢复成法,本意自然都是好的。”赵似解释道,“夏秋两收前,百姓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所借钱款粮谷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两分。此法接济农户于青黄不接之时,两分利息也尚属合理。但新法实行,皇帝宰相要见成效,地方官吏急于邀功,往往任意提高利息,重者竟达四分。百姓不借,官吏威逼强行借贷,后来还擅加各种名目繁多的利钱,以致百姓视青苗钱为高利贷,谈之色变。而青苗法推行天下,正如皇兄所说,做好了可惠及万民,但事实却是实行时出了偏差,引发许多农户不满,宫中内人,常不免有几个耕田的亲戚,他们的满腹讥议也有传至宫中的,连我都听到了,皇兄必不会不知。”
“那么,你是觉得,爹爹与我,都错了,不该变法?”赵煦呼吸渐趋急促,喘着气问。
赵似继续直言:“不是不该,变法没错,但依臣愚见,一是要妥善选拔执行新法的官吏,设立严格的监察制度,使之无法任意妄为,损害新法,二是要注意观察,若效果不佳,要及时调整,勿为意气,一意孤行……”
赵煦难抑怒意,青筋毕现:“你是指我用人有错,还意气用事,一意孤行?”
赵似起身,跪倒在赵煦榻前,俯首请罪,却又道:“其实臣很想生于寻常百姓家,十年寒窗,科举出仕,做一名退可感受民生疾苦,进可面君直言进谏的士大夫,而不必碍于宗室身份,终此一生庸庸碌碌,无所建树。今日陛下既问臣,臣便把心里话斗胆说与陛下听,陛下若觉无理,臣也甘领罪责,任陛下处置。”
稍待片刻,见赵煦没有反对,他便开口说了下去:“皇考启用王荆公变法,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改变积贫积弱状况。新法立意甚好,但骤然实行,难免未能面面兼顾,损伤富户利益,底层贫农也难获利,受益最多的是家境小康者,但他们权力不如富户,人数不如贫农。富者有士大夫在朝中发声,与变法官员掀起党争,贫者积怨于江湖,一有灾异,便有人说是因民怨沸腾,导致变法举步维艰。王荆公虽然执拗,却不失为高风亮节、清廉正直的良臣,而后继者则逊色许多,后来支持变法的新派官员往往各怀私心,将变法视为进入名利场的幌子。至陛下绍述,大力支持陛下的那些大臣与其说是恢复新法,不如说是想借此清除太皇太后麾下重臣。那些重臣中虽然确有一心守旧、思想顽固之人,却也不乏才识卓著、可堪重用的良臣,正如祖宗之法,虽有些不合时宜,确应更改,却也有历经百年千锤百炼值得沿袭的善政。陛下亲政,用人施政却只有一个原则:凡是太皇太后重用之臣,全部罢免;凡是太皇太后废除之法,都要恢复。对人对事,都没有冷静筛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