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奏折(2/4)
这话说的就有那么点意思了。
往好处想,自然是燕云侯悲天悯人,宽厚仁善,甘愿广出财力物力抚恤灾民,为君分忧为国伐仇,实在是忠、智、勇三全的好臣子。
然而往坏处——不,都不用往坏处想,只消稍微想深那么一点,就能觉出这其中的不对了,你王徽有什么了不起呀,就算是敕封一等燕云侯,官拜从二品镇北大将军,把鞑子逐出了漠南漠北,收复燕云四州……可功劳再大,你也是个臣子呀。
上头的确发了明文,令各州府广纳灾民,然而大家伙儿都是量力而行,最多收留两三万人也就顶破天了,你燕云四州就那么大点儿地方,顶多加上个雁门卫,也不过半个山西行省那么大,有什么能耐一口吃下十几万灾民?看着好像还颇有余力的样子?你是不是在自家辖地里捣鼓什么作奸犯科的事儿呢?养这么多人做什么?除了人你是不是还养了别的什么东西呀?要这么大的势力有什么用?莫不是——
——莫不是有不臣之心?
还“解黎民之倒悬”,从古至今,什么样的人才能“解民倒悬”?这个词是能用来形容臣下的吗?
退一万步讲,你没胆子造反,可这不过是一场水灾而已,我大楚泱泱大国煌煌盛世,正是国泰民安的时候,水灾大大小小每年都有,哪里称得上是“倒悬”?竟敢称万岁爷治下的江山有“倒悬”之危,这不是大逆不道吗?
——这些话虽然暂时还没人直说出来,可但凡看过那本奏折的人,心里难免也有点这类念头了。
好在这几年永嘉帝上了年纪,再加上一直被皇贵妃和陶秉先用着药,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到了最近几个月,一天竟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睡觉,早朝也从五日一次变成了一旬一次,还不一定每旬都能按时上朝。
司礼监由孔全禄掌着,等闲外头的小事也传不进宫里,像这样一本未经票拟、一直压在中书省衙门里的小小奏折,永嘉帝就更是无从知晓了。
但老皇帝不知道,不代表京中其他各方势力也不知道,太子|党、吴王党、晋王党这些人,私底下都多少知道一些,就连圈禁坤宁宫的穆皇后,也从太子那里知道了一星半点的消息。
然而出于各种原因,再加上这几大势力暗中的角力和博弈,就造成了目前大家伙儿心知肚明,却一起瞒着老皇帝的局面。
万衍一向是雅量雍容的性子,在这封信里也难免流露了几分担忧,说他最多还能把折子压上半个月,而这也是一封奏折能在中书省停留的最长时间,半月之后,要么票拟了呈到宫中等待圣上批红,要么就由两位丞相直接定夺,批复了折子发还回去。
前者要经过老皇帝的眼,永嘉帝越老越多疑,身子骨不行了,疑心病可是半点不减,就算王徽是女子,圣上心中对她再是宽容,可见到这样一封奏折,能有什么样的反应,也实在难说得紧。
而后者则更险,要经过丛国章的手,可以想见,那后果可比呈给老皇帝更严重。
万衍又忧心忡忡地写道,这折子压在中书省越久,各方朋党的准备也就越是充足,形势对王徽也就越不利,等半月之期一到,说不准就有什么万钧雷霆发落到燕云了,实在教人防不胜防。
王徽的心情却好像并没有受到信件内容的影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