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放了那个忘恩负义的小子(4/4)
庆郑为什么不逃呢?都是为了两个字——名节。中国古代的士大夫贵族,都是把这两个字看得比生命还重的。顶着谋君的不忠之名外逃,必被人待见,还不如一死留个清白好名声。何况自己那时怕是真的不盼着晋惠公的好来着,也不冤了!
不过,庆郑这一死,晋惠公器量小不能容人的名声也传遍了天下,写进了史书,天下英才莫不裹足,晋国想中兴可就难了。
晋惠公是个牵着不走,打着走的货色,这回学乖了,马上派世子圉跟着公孙枝去了秦国当人质。秦国也够意思,送回了屠岸夷的尸首,以上大夫的礼仪下葬了,其子孙世袭中大夫。
形势渐渐稳定,可晋惠公的心里却定不下来。每次他一有点什么事,国内国外总有人要迎重耳回来就位国君,看来这个人终是心腹之患,不除不行。
郤芮推荐,要杀重耳,寺人勃鞮是最合适的人选。当年他领兵讨蒲城,割了重耳一个袖子,如今时时担心重耳一旦复国,他必没有好果子吃。要杀重耳,他比谁都积极。
果然,勃鞮一听说此事,马上出了个点子:“若领兵去讨论伐,那翟国必然会兴兵拒守,难以成功。不如悄悄地带一队刺客微服前往,乘重耳出游的机会,一举击杀,必能成功。”
惠公大喜,马上给了勃鞮黄金百镒做刺杀经费,还嘱咐道:“三天内便要出发,事成之后,另有重赏。”
他们自以为机密,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狐突听说勃鞮突然间变得挥金如土,访求力士,心中疑惑。便找宫中相熟内侍细细查问,大略知道了个眉目。马上写了一封密信,派人星夜送往翟国,报与公子重耳知道。
欲知公子重耳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