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1/1)
到最后,嘉钰帝竟然把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让宋端做了左相,而李韫做了右相。
即便如此,李韫也没有过于在意这个人。李家的权柄已经很大了,嘉钰帝不会放心地任由他们发展下去。所以就算是没有宋端也会有其他人分走他的权利。李韫想得很开,对于这种事也是早有预料,所以也不觉得怎样的失落。
可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令他十分后悔,后悔没有在宋端刚刚当上左相的时候,就把他拉下马来。
李韫前半生光明顺遂,唯一的遗憾,就是始终没有一个孩子。而他与他的夫人伉俪情深,又实在做不出来为了一个孩子再娶纳妾的事情来。而他妻子也时常觉得有愧,心中郁结难平,家里送子观音各式各样的供奉了好几座。
幸亏,老天善待他。在李韫三十六岁的时候,他的夫人怀了孕,不久以后便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李采。李韫好不容易中年得子,又是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得来了这个孩子,自然是免不了要多疼宠一些的,而那个时候,刚好他位置又高,不用提也有不少人上敢着献殷勤。
李韫自己并不太在意这些事情,就有人把念头打在了他儿子的那边。李韫朝廷里事情多,没那么多时间对孩子加以管教。于是不注意之间,李采就有了一群狐朋狗友。
家里溺爱一些,再加上身边的朋友都是一样的做派,李采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倨傲的性子,做事情也没有分寸,全凭自己心意,全然是富家子弟的桀骜无礼。
李韫管了几次,可终究没能架得住夫人的眼泪,想着在京都里,李采惹出的乱子,自己也都能兜住,教育也不急于一时。
可是,他却没有机会把李采教育过来了。
在茶楼里,不知怎么,李采一伙人同别人起了口角纠纷,动起了手。李采手下没有收住,竟将人打死了。那家人悲愤难当,一纸状子把李采告了上去。京都中无人不知右相李府家的大公子正是叫做李采,那户人家可能也害怕官官相护,又害怕下面的官员恐惧于李韫的势力不敢秉公处理,于是便没有走正常的流程,而是冒死拦了左相宋端的马车,把状子呈了上去。
李韫收到消息的时候,就知道事情可能要坏。
宋端其人,是实打实的公正严谨,他若是觉得不对,就连嘉钰帝的错处也敢上折子指出来,性情执拗,像极了读书人的一根筋一般的正直。若是犯到他手里,恐怕是难以收场。
可是为了自家不争气的儿子,李韫也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了。他准备了礼物去拜访宋端,好言好语只希望宋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情过去了也就算了,京都里事多人也多,不会有人在意这些事情。可是宋端却说,他已经把案子提交给了刑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犯了错就要处置。好说歹说,宋端就是不肯让步。
李韫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去嘉钰帝那里求一张圣旨,希望能够免除李采的罪名。可是毕竟这件事情并不光彩,嘉钰帝也有些犹豫,而宋端竟然趁着这段时间,调查清楚了案子的原由经过,记录在案,下了判决。
他拿到了圣旨,却没能救下来自己的儿子。
他的夫人,在家里生生哭了三天三夜,身体熬不住,没过多久也去了。
堂堂右相,一下子成了比皇帝还孤独的孤家寡人。
权势有什么意思?名声有什么意思?兢兢业业又有什么回报?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夫人,他也再不回有孩子。是宋端,因为他所谓的正直断绝了他所有的生路。
李韫与宋端,注定会成为一生的仇敌。
所以,当他隐隐观察到,朝廷里的风向发生了细微的改变的时候,他没有提醒宋端,而是选择在后面推波助澜。
宋端啊,他太正直清明了。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命长的。
宋端的罪名是谋反。
李韫觉得好笑。宋端会谋反吗?即便是局外人也知道,宋端不会的。那是一个把礼义廉耻,爱国爱民刻在骨子里的人。所以他才会面对嘉钰帝增加赋税徭役的命令时,出面反对,甚至拉拢了一群文人共同上书,陈列这事情的种种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