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1/1)
看到这一个个名字时,曹操再次在白图的奏疏中,感觉到有些不妙——第一次因为白图感觉不妙的时候,是得知他和吕布一同上任,而且还风闻白图拜吕布问义父的时候!
这究竟是什么操作?你不是大儒吗?现在大儒都这么不要脸了吗?
现在虽然不知道,白图又有什么骚操作,但是看这两位保举的太守就知道,孙坚的遗部,以及投效的周氏,现在已经倒向白图了!
“诸位怎么看?”曹操将这消息说出之后,在司空府中,对自己的幕僚们问道。
只见此时曹操左手第一的文士,头戴进贤冠,身着蓝靛色内衬、外以黑色为主,边缘有红色纹路的文袍,不过发式却可以从冠下双鬓看出是短发,相貌也十分年轻,有种婴儿相的感觉——正是颍川荀氏的王牌,荀彧、荀文若!
此时同样看了抄录的奏疏,听到曹操的话之后说道:“豫章郡三分,倒是应有之义,如今江东山越渐起,其中以豫章为甚,细究之又以豫章南部诸县为甚,而豫章北部的鄱阳诸县,地处信江、鄱江一带,有大量膏腴之地,而且相比于中南部民生平稳,完全可以作为屯田之地……
白公既然也已经开始推行屯田,那么将豫章郡三分,以方便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统治、梳理,也是应有之意。”
荀彧从来没去过豫章郡,但是对于豫章郡的局势,却十分了解的样子。
这在东汉末年是很难得的,汉室幅员辽阔,而此时交通、通信却都十分不便,这令不同地区的官员也好、民众也好,都缺乏相互了解。
尤其是江东此时还没有经历东吴的第一次发展,在很多中原人的印象里,这里就是“北部能产些粮,沿海能产些盐,其他都是穷山恶水”。
一提到山越,包括朝中绝大部分的衮衮诸公,想到的都是江东有漫山遍野的野人、强盗,却不知道山越与山越的区别,更遑论是“分而治之”的道理。
不过荀彧虽在中原,对豫章的形势,虽不说反掌观纹,但也有不浅的了解……
()白图将豫章一分为三,也的确是为了“分而治之”,豫章的面积太广阔,其中的人口、政务,早就超过了划分豫章郡时的情况。
正如荀彧所说,豫章北部、也就是现在“鄱阳郡”,县城更密集,山越的生存空间不大,而且有不少良田,完全可以作为屯田之用。
而中部、南部的山越之祸,其情况也并不相同,中部、也就是现在豫章郡,其中的所谓“山越”,多是汉民为了躲避暴政,而上山逃役避税。
南部、就是现在的庐陵郡,县城稀疏,最南部几乎没有县城,这里的山越,其中有一部分是真正的古越人土著,而且也更加激进,经常进攻县城掠夺的,就是这部分山越!
这也是最顽固的山越活跃地带之一,甚至在东吴中后期的时候,江东山越已经被平定的差不多,但也依旧在庐陵郡的南部,设立“庐陵南部都尉”,来压制最后一部分负隅顽抗的山越。
“从郡守的安排来看,白公应该是想要优先开发鄱阳郡,庐陵郡的郡守,甚至有可能不会真正上任。”荀彧继续分析着。
这倒也真被他猜着,白图将孙策任命为鄱阳太守时,也叮嘱他以屯田为重,并且承诺一年之内,会迁他做丹阳太守——到时他就又可以在对峙江夏的第一线。
至于现在的丹阳太守甘宁,白图给他留的是会稽太守。
会稽多山多木,又临近海岸线,方便制造海船,东寻夷州、北上辽东,都是要靠海路的。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便已经发现了夷州、也就是后世的宝岛,只是可惜孙权当时并没有在意,连发现者卫温、诸葛直也被以“违诏无功”的名义诛杀。
走海路去辽东买战马的想法,也是孙权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虞翻就是因为反对孙权海路北上的想法而被贬。
当时东吴的海航技术,的确还没有孙权想象中那么高,虽然成功抵达辽东,但是返回时却因为风浪太大而不得不暂留,结果被曹魏镇守北疆的田豫率军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