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1/1)
这话就是没读过书的孩童也能明白意思,魏澜眉头微皱,不明白陛下出这题是何用意,难道只是让他们谈谈孝道?
有些人想的深,自然要写些如何利用孝道治国的思想,以及百善孝为先的准则,想的简单些的,由此想到自家含辛茹苦的父母,下笔就是一篇感谢父母的散文诗歌,辞藻华丽,感人肺腑。
李煦也是当场才知道题目,并没什么特别意外的想法,皇帝也许只是因为年纪大了,总免不了会想起身后事,他又是有皇位要继承的,比别人的老人更怕老更怕死,历代皇帝,能寿终正寝就不错了。
寇骁今日也在殿上,他站的位置离李煦有点远,听着周围人小声议论着考题,心里想的却是:天下要真如此,那他和李煦也不用担心没有儿子了,反正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自家的孩子嘛,还要养老送终做什么?
一个时辰干站着是很无聊的,后来皇帝中途回后方休息,李煦便让宫人送了茶水点心来,让大家席地而坐,休息片刻。
这些上朝的大臣们都是天不亮就入宫了,早餐都是随便吃一点,等散朝了再正式吃早饭,但今天上午肯定走不了了,一个个饿的前胸贴后背,李煦的做法无疑深得百官的心。
魏澜也注意到这边的动静,说实话,他们早餐也没敢多吃多喝,怕中途要出恭,因此闻着那边的香味一个个都有些心神不宁。
李煦可就不管这些考生如何了,听闻科举制度下的考生要在小小的单人间里住好几天,吃喝拉撒都在里头,这才哪到哪,饿肚子有什么,何况举目望去都是年轻人,饿一顿死不了。
一个时辰后,皇帝被人搀扶着坐回龙椅,王朝铣命人收卷,临时调来的太监们用纸糊住考生姓名,然后打乱顺序送到阅卷官面前。
十几位文官当众阅卷,一人分了几十份卷子,写的短的还好,长篇大论的还真不是一眼两眼能看完的。
不过文章写得好不好是一目了然的,字写得好不好更直观,有经验的官员只看头尾也能判断出文章的好坏,因此速度还是很快的。
而且他们只是第一道,选出好的文章放置一旁,由主考官王朝铣以及其他几位丞相属官过目,最终由魏相爷将排名靠前的卷子递给皇帝。
皇帝看得更随心所欲了,喜欢的就留下,不喜欢的就丢开,等这些工作做完,留在皇帝手里的也只有十几份卷子。
而那些连第一关就被筛下的卷子就等于落选了,太监们揭开姓名,找到对应的考生,引导他们离开,剩余的事情就与他们无关了。
李煦扫了一眼,离开的寒门学子占了大半,五十人中留下的不足二十,可见水平确实不如世家子弟。
瞥了眼魏澜,他穿着月白的长衫,上头印染着墨色的竹子,与他之前穿的那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近日这样风格的衣服很受欢迎,尤其是书生,十个里有八个都这样穿,不过要想穿的好看,还是得看脸和身材的,这位魏家嫡长孙就穿出了模特的效果。
李煦心想:早知道送他一套,让他多宣传宣传,效果肯定好!“启禀圣上,林统领带着人回来了,还押送了二十三名官员回来受审!”一名羽林军入殿禀报,奉先殿里,皇帝刚决定好名次,此次一共入选的储备官员有两百九十几名,离三百名还差几个。
多几个少几个并不要紧,皇帝还听取了李煦的建议,取了最出色的三名学子封为状元、榜眼、探花,其余的也分了甲乙两个等次,不用说,甲等级的储备会有更好的机遇。
皇帝把名单递给赵公公,让他当众宣布了前三名,至于其他人,事后去皇城外看皇榜就是了,状元落在魏澜身上,这是众人皆知的结果,一点也不意外,榜眼是陈郡来的一位世家子,也是年少成名的神童,文采风流,思路敏捷,一手字很得皇帝赞誉,探花则出乎众人意料,是一名寒门士子,名叫牛壮实,听听这名字,都快与耕地的黄牛齐名了。
而且这个人在前面几场考试中排名都是垫底的,再看他的文章,也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深得皇上喜欢,皇上当时一看完他的卷子就把人拎出来赞扬了几句,连魏澜都没这个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