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1/1)
这个婚礼注定不会太圆满,但李煦依然要尽己所能完善他,不给两人留遗憾。同洲和颖川的消息都不是好消息,不过京城那边倒是传来了不错的消息,王府在京城的产业名声大噪起来,最近生意反而更好起来。
之前,有人故意到酒楼闹事,雷骆身份不够镇不住场,只能找官府出面将闹事的人抓了,但大家心里清楚,凭这点小事情不能把肇事者怎么样,而且现在大家针对的是顺王,没了这几个纨绔肯定还有别人。
如果李煦在京城,他一天没被定罪别人就不敢动他的东西,但他远在南越,而且已经离开京城三年多,大家对他的印象越来越淡,尤其是少年人,只当他是个被皇上厌弃的藩王,根本没多少能耐。
而且这几个纨绔都是出身勋贵武将之家,顺王被指责是贪墨军饷的最终受益人,他们自然以顺王为敌,哪里会管他的身份。
李煦事先料到会如此,就算没有这件事,只要他的产业透明化,就一定有人冲着他来。
所以他给雷骆通了气,如果有人闹事,不用客气,该送官送官,该赔偿的赔偿,朝廷高层官员里,李煦还是有脸面的,他又占了理,谁要敢徇私枉法,就直接上达天听,看看皇帝会站哪边。
除此之外,李煦还送了一份预先写好的奏折给雷骆,如果有他处理不好的时候,可以把这份奏折递上去。
奏折内是关于晒盐的方法总结,写的非常详细,他告诉皇帝,自己到南越后发现海水是咸的,一定与盐有关,然后逐步尝试在海水中提炼盐分,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最佳的方法,因为之前不确定能不能成功所以没上报,如今有了结果,他便把这晒盐之法献给父皇,作为今年的寿礼。
雷骆算准了时间,在京城fēng • bō越闹越大时,将这份奏折送了上去,效果很显着,没过两天,那些闹事的公子哥就全都缉拿下狱了,就连他们的家人也受了牵连,皇帝一句话,比什么舆论都管用,一时间没人敢小瞧了顺王。
雷骆立即让他大肆宣扬顺王的政绩,从他年幼时聪慧过人开始,一直说到今年的赈灾,连茶楼酒楼的说书先生也开始将顺王的事迹编成故事传扬出去。
本来近半年,顺王就一直活跃在八卦舆论中,此举更是将他推到了最高点,街头巷尾,谁都能说出一两样顺王的事迹。
雷骆要告诉世人,顺王不仅才高八斗无所不能,还爱民如子,他视众生平等,擢升有才之士无论出身,他关爱百姓,无论贫穷还是富贵,这样的王爷,又岂会因一己之私贪墨军饷?
要知道在南越,是顺王给寇家军买武器做军服,是顺王给寇家军一日三餐有鱼有肉,是顺王给死去的将士发放抚恤金,并且保证照顾亡者家属,这样的王爷,会因为一己之私贪墨军饷,让将士们心寒吗?
没过多久,李煦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基本都是正面的,寒门学子更是自发组织起来,替顺王歌功颂德,他们无法抑制激动,甚至不少人考虑是否要南下投奔顺王,一展抱负。
当然,老话重提,顺王重用寒门,肯定会得罪世族,有得有失在所难免。
皇帝将顺王的奏折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对心腹太监说:“你说,煦儿是不是很能干,你瞧瞧他这短短三年都做了什么,改进农耕,提高粮食产量,发现了御寒之物,解了百姓穿衣吃饭的难处,如今又发现了如此简单快捷的晒盐之法,等于是解决了百姓的生存问题了,朕以他为荣啊。”
赵公公太了解皇帝了,知道他此刻的心情并不如表现出来的那么开心,便说:“这些事情自然都是下人做的,王爷哪里懂农耕与织布啊,听说南越气候好,雨水多,粮食产量肯定比北方高啊,那地方原本就落后,王爷毕竟是您亲手教导出来的,一去那儿不就凸显出优势来了吗?都是您的功劳呢。”
皇帝听他这么一说,这才开怀大笑,“你说的有理,煦儿可是按照储君培养出来的,一直很优秀,小小的南越如果都管不好那就是朕的失职了,不过由此也能看出,他确实适合做继承人的,如果不是……”皇帝眉眼迅速耷拉下来,愤恨地说:“也怪朕当初准了他的婚事,如果他没有娶韩家女,肯定不会被牵连,好好的一个太子就因为韩家被废了,那是朕十几年的心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