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巴格达(1/2)
夜幕下的波斯湾达曼海湾,仍然是是一片忙碌的景色,商船的灯光的将整个海湾的是照的通亮,在码头工地上,数以千计的工兵依然在赶班加点的抢建着临时码头,在海滩上,源源不断的物资和部队,即便是在夜深时仍在上岸,没有码头,严重阻碍了部队以及物资的运输。
在距离海岸不过数百米的地方,钢铁结构的指挥塔上,几盏灯光点亮黑夜,而在指挥挥塔附近,一字排开的飞机旁,执行的警戒的机场守卫,来回在机场边缘走动着。
“我们的计划是这样的,在拂晓之前起飞,利用漫长白天作持续飞行,在凌晨三点利用探照灯起飞的话,预计将会在九点三十分左右抵达巴格达。”
在帐蓬内,徐焕升向李芹军联队长讲解着轰炸巴格达的计划。
“昨天,我们对巴格达实施一次空中航拍,通过实际飞行,每架飞机可以携带吨炸弹,出于安全因素,我们将只携带3吨炸弹飞行,以携带更多的原料。”
“目标确定了吗?”
拿着规尺量出距离后,李芹云头也不抬的问道,同时他又审视着桌面上的那几十张照片,这是航拍照片,从照片上看,巴格达的房屋非常密集,一栋栋阿拉伯式的平是一座空中的机枪堡垒,在了解大象的飞行员眼中,任何战斗机都无法靠近它,更不要提击落他,甚至在徐焕升看来,普通的战斗机的“空战能力”甚至不如拥有四个机枪的“大象”。
凌晨两点五十分左右,原本等待起飞的各个机组纷纷“大象”。自然光线足够他们看到地平线,但除此以外就看不到什么了,整个飞机场完全被探照灯照亮。巨大的飞机停在跑道的,木块塞在机轮下阻止飞机运动,引擎开足了马力。当引擎还在全速运转时,地勤人员将木块抽离后,十二架轰炸机开始沿着跑道缓缓地移动。起飞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长,但最后他们蹒跚的升空了,在沙漠海湾仍旧黑暗的低空中嗡嗡作响。
5分钟之后,引擎仍旧在全速运转,飞机勉强爬升到不到200米的高度。随着燃油的消耗,飞机缓慢爬升。升空一个半小时之后,携带着3吨炸弹的飞机方才到达了2000米的安全巡航高度。
空中的气流非常平稳,飞行进展十分顺利,所以在天空大亮之后,徐焕升先后命令机械师两次爬到了机翼最外侧引擎处。他想确认当引擎在空中发生故障时机组可以到达发生故障的引擎处进行维修,每一次接到命令,宋明便会从双层机翼间的小舱门穿出去,双手抓着机翼下的绳索,去检查飞机引擎,轰炸机机械师绝对是世界上胆量最大的一群人,了解他们的职责的人大都会如此称赞他们,他们必要在空中检查发动机。
抓着绳索走到引擎后方,宋明便停了下来,在引擎后面有一处空间由于引擎在前面的保护,所以气流吹不到。从这个角度观察飞机的巨大机体和宽大的黄色机翼,感觉漂亮极了,也也很有趣。看到机翼在清早平稳而清澈的空气中纹丝不动时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不过,宋明却没有闲心去欣赏他人欣赏不到的角度,呆在引擎的后方,他仔细的听着的引擎发出的声音,分钟后,在确定发动机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方才再次走进进机舱,然后在挤到机艏报告道。
“长官,发动机没有任何问题!”
“好,知道了,告诉大家伙,一个小时后用早餐……”
点着头,徐焕升朝附近伴的战斗机看了一眼。
“嗯,就在一号窗的位置!”
用早餐,恐怕这是轰炸机上才能享受的待遇,在大象的机身上,有几处窗口,那些开放式的窗口,有的是用于检修飞机,有的则是用于悬挂机枪,而一号窗口则位于驾驶舱后方,无论是从轰炸机内,还是从轰炸机外,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坐一号窗旁,除去副驾驶之外,其它几个人则轮流享用包括三明治,水果和咖啡的早餐,他们在享受的着早餐的时候,甚至拿着咖啡杯,朝着不远的战斗机飞行员举杯致意。
“估计他们一定能气疯!”
“可不是,这群小朋友,以为他们开九年式就很了不起了,可他们不知道,在大象上飞行上,那才是享受啊!”
享用着热餐的机组成员不时的朝着附近的战斗机飞行员喊着话,话里话外,无非就是“邀请”他们来享用早餐。
“真该死!”
原本有意用早餐的马明晓在心里嘀咕一句,透过那窗口,他甚至看到有人在里面吃着油条,甚至还拿碗似乎是在喝着什么,这都是什么人啊!
尽管伊拉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的苏美尔文明时代,但是相比之下巴格达的历史则不算长,直到公元754年,它还只是底格里斯河西岸一个不知名的村庄。那一年,刚刚兴起的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第二代哈里发曼苏尔发现这里位置险要,而且气候宜人,便决定在这里建都。10万民工花了整整4年时间,终于建成了中世纪时世界最雄伟的城市之一,由于整座城市被三层圆形的城墙围住,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团城”。
公元762年,这座城市被正式定为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命名为“麦地纳?色兰”,意为“和平之城”,但习惯上依然称之为巴格达。公元786年到833年,是巴格达的繁盛时期,城市中大兴土木,一幢幢富有阿拉伯风采的建筑相继出现,市区由河西向着河东发展,成为当时中东广大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与贸易中心,同中国唐朝的京城长安、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一道被誉为当时世界三大名城。
到了公元1203年,当时的哈里发纳萨尔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和洪水的侵扰,决定修建城墙,其中包括四座雄伟的城门,这就是著名的巴格达城门。但是他的努力是徒劳的。公元1258年和1400年,巴格达城先后两次遭到蒙古人的入侵,宫殿、学校和图书馆等大部分建筑都被夷为平地。其后,波斯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交替占领伊拉克,但都是把这里作为边疆区域,并不想花大力气进行建设,巴格达就这样沉默了几百年。
几经沧桑,当年的巴格达城门如今只剩下一座名叫“瓦斯塔尼”的东门,破落的城门和一小段残存的城墙依稀展示着阿巴斯王朝防御工事的风格。数百年来这座曾经的三大名城,早已没落了,曾经辉煌、壮观的建筑,早已毁灭于战火之中,现在的巴格达,不过是一个拥挤的、狭窄的城市,这座城市,甚至没有一条宽敞的主街以及真正的城市中心。
几乎是在太阳升起的同时,这座拥挤、杂乱的城市便苏醒了,在城市的中央一片被拆迁的工地上,数以千计的巴格达人正在那里修建着这座城市的街道,一条由巴格达总督卡里帕夏主持修建的大街。
“一座没有大街的城市!”
站在总督府的阳台上,卡里帕夏望着远处的工地,为自己的远见自喜着,他相信随着这条大街的建成,他的名字,必将随着这座城市一同被世人纪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