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江畔(3/3)
他将头靠着车背,眯着眼,想休息一会儿。片刻,又睁开眼。
“现在部队应该越过鸭绿江了吧!”
“长官,按照计划,部队主力应该在一个小时前越过鸭绿江了!”
参谋官的回答让蓝天蔚原本想眯上的眼睛,再一次睁大了起来。
“哦,我知道了,黄埔十一期不是派来八百名见习参谋吗?他们到部队了吗?这是陛下指定的事情!务必保证这些军官进入团、营级部队,我们要在战争中培训出合格的参谋官!”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蓝天蔚才像松了口气一般。
人改变自己的信仰非常困难,而现在蓝天蔚则正努力改变自己的信仰,从一个共和派变成一名职业军人,而作为军人唯一需要的就是忠诚,军人不需要政治信仰。但这个忠诚又是什么呢?对国家,对皇帝,对民众……现在他还没能得到那个答案。
“好吧,暂时先这样吧。”
尽管脸上松了一口气,可是心里头,蓝天蔚却依然有些忐忑不安,现在部队正在越过鸭绿江,部队过江实际上打曰军一个时间差,曰军在义州驻扎的一个联队,距离鸭绿江口有公里,部队在抢占安东的同时,已经切断的电话和电报线路,并且抢夺了江口工兵铁路桥,随后在半个小时内夺取了安东,而第一批入朝部队则是两个尖刀营,他们负责阻断义州增援之敌。
炎黄4603年4月20曰的傍晚时分,以一个团夺下安东县之后,中华帝国近卫军六个师,兵分三路跨过鸭绿江。第四十师和第三十九师及炮兵第一师从安东铁路工兵桥渡过鸭绿江。
第三十八师、一一三师、炮兵第二师从长甸河口经工兵浮桥渡过鸭绿江,第三十二师、四十二师和炮兵第八旅从集安经浮桥渡过鸭绿江。
所有渡江部队均按照的参谋部电令,为严格保守秘密,在过去十三天的行军过程中,均派出四倍搜索部队,沿山林行军过程中发现土匪武装一率就地剿灭,平民一率扣留,甚至有时为保密不惜采取果断措施。
同时借助其它部队行动掩蔽了部队进攻方向,昨天下午,135团夺取安东县后,夜幕垂落时分,鸭绿江工兵铁路桥上,近卫军第四十师第一时间抢跨鸭绿江,与此同时,在鸭绿江上各个渡口,用木舟连接的浮桥上渡江部队迅速过江,汽车、火炮牵引车轰隆隆驶过浮桥。天亮前,渡江部队主力都已隐蔽在山林中,几乎不露一丝痕迹。
而初春的寒风挟裹着冬岁时枯枝败叶在鸭绿江的波涛上疾搔。夜幕必临在安东县时,执行着的霄禁安东,没有一丝灯光,只有星星在空中眨动着昏黄的眼睛,似乎在流露着临战前的不安。
一辆汽车驶出安东县,趁夜幕南行,驶上鸭绿江工兵路桥。吴禄贞坐在车上,注视着桥上正疾速向南前进第四十师。
和任何一支近卫军部队一样,这些士兵们肩着步枪、背着干粮袋和子弹袋,一个跟一个,大步向南,快速通过铁路桥,进入朝鲜。整个过程没有喧哗,没有怪话,动作迅速而步调一致,每一张或纯朴或机智的脸上,都透出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可是多少年来,中[***]队第一次打出国门啊。
作为他们的指挥官吴禄贞熟悉这些战士,他们绝大多数是农民出身,一开始,他们是和满清的粮子并没有什么区别,冲着一个月10块钱的实饷来当的兵,无非就是当兵吃粮,当个粮子罢了。
可现在呢?在军官们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导下,他们知道为什么而战,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第一次,在军官的告知下,那些士兵明白,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或许这正是近卫军中两种矛盾的观念,要节制的、专业化的、远离政治的军官,又要狂热的、巨型化的、热心参与社会的民族军人,要专业的军官,要狂热的军队,这种矛盾恐怕只存在于中国,但不论如何,现在被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近卫军人,他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英勇作战,不畏牺牲……今天,当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义无反顾地跨过了鸭绿江,为了国家的命运和未来而战。
“近卫军军人是国民的子弟,是国民精华,他们体现着国民的意志……面对危险和牺牲,他们是不知道畏惧和后退的,他们只知英勇杀敌,报效国家。”
反复喃语着陛下的曾经的训导,然而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军官,他深感自己有责任爱护他们,率领他们战胜敌人而减少无谓的伤亡。
但是,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吗?说真的,吴禄贞心里并没把握,不过他反反复复地叮咛自己:一定……一定……一定能率领他们走向胜利!
“中国兴衰,在此一战!”
一咬牙,吴禄贞的眼睛死死的盯住对岸的土地,无论是个人或是国家的荣辱,都将由此战来决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