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新与旧(2/3)
说话的时候,蔡元培却是看着大帅手中的书。
放下手中甚至还泛着墨香的《国语教学技能训练(初小速成)》,这是第一套标准师范教材中的一本,虽说是有抄袭曰本师范教材之闲,但却是商务印书馆在聘请了十数名曰本、德国教育专家历时两年制定出的师范教材。
见蔡元培盯着手中的书,陈默然便递了过去。
“怎么样?鹤卿,这套教材你觉得如何!”
待他翻看几页后,才有些急切的问了一句,除去那些专家外,甚至于他本人还就这教材的编写提了一些个人意见。
“大帅,你发明这拼音和标准国语可谓是功在千秋啊!”
蔡元培先是轻捧一句道,虽说对这教材感觉有些气恼,但其中汉语拼音和标准读音却是大有益处,这官话拼音早在黄埔军校就已经实施,即便是现在在编写大学教材时,亦也用于标注教材。这种拉丁拼音远比合声字母更为便捷、易学,在光复军扫盲只需要两月,目不识丁的士兵就可认写近千个常用字。
而他的发明者就是眼前的陈大帅,若不是报纸上有人戏称为《钦定拼音》或《御语拼音》他还真不知道,这初见时便是一惊的《国语拼音》竟然是陈默然的发明。
“在国外的时候,我常常遇到一些广东人福建人,他们不会官话,大家都用英语,所以中国人在国外见面要用外国话,实在是一个不合理的事情。所以光复之后,第一等大事,就是举国皆同音!这不……就整出了这个!”
陈默然在笑说的时候,蔡元培不时的点着头,现在出任临时政斧教育部部长一职后,接触各界人士,碰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国人不同语”,而这标准国语却解决了问题。
对于陈默然来说这只是一借口,毕竟当初弄那个拼音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光复军中扫盲时,那一个字几种音,难学、难记的事实摆在那,最后他才会用电脑上敲出了这么一个“国语拼音”,只不过这个注音却是按照他的口语。
“从甲午战后,不少有识之士便在研究,为什么我们老受列强的欺负,那是因为他们船坚炮利,为什么他们船坚炮利呢,因为他们科学发达,为什么他们科学就能发达呢?因为他们文化教育普及,为什么他们的文化教育能普及呢?因为他们的拉丁字母易写易认易学,所以他们可以普及教育普及文化,反过来看我们的汉字呢?恰恰是难写、难认、难记,所以我们的文化不能够普及,文化不能普及科学就不能发达。结论很简单,我们要富国强民就是要普及文化教育,而普及文化教育我们碰到汉字是天下之至难者,是最难的,没法普及文化,没法普及文化就不能富国强兵,所以,要靠这个拼音,有了拼音,我们只需要学会读音,以后照着字典,按拼音查就能识得新字!这样就能普及我们的文化!”
说着一连串的理由之后,陈默然才再一次肯定了拼音的作用。
对于大帅提到拼音的作用,蔡元培到是没有否认,毕竟成效在那,仅看光复军诸师在训练之余推广的扫盲教育的成效,即可知这种拼音对教育普及的重要姓,不过蔡元培今天来这并不是为了谈这个拼音,更不是像报纸上提到这“钦定拼音”时的那种恭维,而是为了另一件事,一件在各光复省吵的沸沸扬扬的事。
“大帅,今天元培来此,所为之事……”
说着话,蔡元培将一份文件推到陈默然的面前,扫了一眼却是江宁师范速成学校的招生广告,看着蔡元培的表情中不快,陈默然只是微微一笑。
“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教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师范教育是否发达,所以,诸光复省第一要务,除推行政权改良外,再就是各自创办的师范速成培训班!”
“正如大帅所言,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为人师者,不仅负教育学子之责,又系国之兴衰之责,岂有速成之理!”
蔡元培借着陈默然的话,微反驳了一句,实际上他来这,正是为了大帅未打招呼甚至于未经教育部同意,就断然颁布的“速成师范”。
速成师范不过是初一颁布,就是诸省皆惊,即便是教育部中亦是如此,教育部初建,大帅布置的第一个政务,一是速制学制,二是速推教育。
就在教育部为学制争来争去,最后还是眼前的大帅拍板,定下了“初小三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的新式学制”,可未等他们给出这个速推教育的办法,临时政斧执政斧倒是先颁布了《临时政斧速成师范条例》,甚至临时政斧划拨多达一千五百万元,用于各县推办速成师范。
教育部的诸人甚至直到看到报纸上的广告时,才知道这个条例,而这时,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七省督政斧,却是在接到执政斧的电报后,就已经开始张贴速成师范的招生布告和待遇办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