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真的(2/4)
为什么现在朱厚照看来,这内阁大臣兼户部尚书李东阳好似也有嫌疑一般。
正在朱厚照遐想的功夫,萧敬派人去叫的铸币工匠已经到了乾清宫。
一阵礼节过后。
一旁的萧敬按着旨意,将方才朱厚照拿来的那些铜钱,放在了铸币工匠的面前,道。
“这些是在市面上出现的铜钱,你来确认下真假。”
工匠点了点头,在来之前就让被带足工具的工匠,首先拿起铜钱放在眼前端详了一番后,又拿出戥子称了一下重量。
要知道古时的铜钱,模板未必唯一,但是它的重量却都有规定。
大明建国之初,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就命京城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当时的朱元璋为了避讳元朝的元字,所以改元宝为通宝,而不仅仅只是为了避讳他自己的名字,这里面也有前朝的一些因素在里面,事实上也就是从这以后,铸造的铜钱再也没有元宝一说,哪怕是到了清朝,也依旧延续着明朝的惯例,比如现在市面上常见的五帝钱等,全是写的通宝。
接着说洪武通宝,洪武通宝的铸钱制度,沿续了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并把钱的重量全部做了规定:
一文的通宝重量为一钱,折二钱、当三钱、当五钱的以此类推,分别为重量二钱、三钱、五钱,到了十钱的时候,重量则变成了一两。
所以这个铸币的工匠,在观察完外形后,就开始拿着戥子称起了重量,接着又是观察铜钱边缘的锉痕和铜钱上的字体,甚至为了小心起见,这个工匠甚至还用白纸蒙在铜钱上,用炭笔将铜钱的文字复印过来,与之前的标准通宝进行比对。
一程序走完,这个铸币的工匠小心的抬起头,对着弘治皇上轻声询问道。
“启奏陛下,草民可否锉开表皮,看下铜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