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兵出洛阳(1/3)
听见这个名字曹叡并不意外,因为这次出兵提议的人正是刘晔。
本来曹叡只是怀疑,现在可以肯定了。
大将军安插在自己身边的人正是东亭侯刘晔。
但是曹叡总有一些说不上来的感觉,眼前自己这位“叔父”不应该这么傻。
曹叡的脑海中两种不同意见开始打了起来。
突然间,曹叡想明白了。
不对!
东亭侯不是大将军的人!
曹叡想通了这一点,心里止不住发笑,而脸上却是一片平静。
曹叡登基后一直在发掘人才,除了自己潜邸的毋(guan)丘俭、曹爽、何曾,吉茂等人之外。
刘晔这样的老臣也是曹叡看上的人才。
所以才会继续留任刘晔做近臣,看不上的则会外放。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毋丘俭和王朗一样,在二月的时候参与了劝诫曹叡停止大兴土木一事。
当时毋丘俭说道。
“依臣愚见,天下应最先消灭的是吴、蜀二贼,最应寻求的事是丰衣足食。今,吴、蜀二贼没有被消灭,且老百姓仍处于饥寒交迫,即使宫室再美,还是没有益处的。”
然而毋丘俭和王朗二人命运不同,毋丘俭和曹叡有着长达六年的“东宫之旧”。
王朗从这开始曹叡就看他不顺眼,而毋丘俭却被曹叡大加赞赏。
称赞这是一个忠心国事的臣子,擢升其职,迁为荆州刺史,镇守襄阳,拨入中路军中。
而且是像王凌一样dú • lì与外,和曹休只是合作关系的臣子。
要知道毋丘俭可不是什么世家,他的父亲毋丘兴只是匠作大夫。
他的祖父毋丘毅只是汉末乱世的一个小小都尉。
毋丘俭小时候甚至因为贫困拮据买不起昂贵的书籍,只能向有条件的乡贤、朋友借藏书来看。
曹叡登基之后仕途开始平步青云,先后任尚书郎及羽林监,洛阳典农中郎将。
现在更是牧守一方,接替了裴潜的职务。
出身世家大族的裴潜也很看好这个年轻人。
因为毋丘俭很会写文章,名声很不错。
现在通过夏侯称指名道姓,要走刘晔一事,曹叡就想明白了。
这个刘晔是一个可用的人才,大将军这么做,无非是想给刘晔打上一个门生故吏的烙印。
而这个烙印恰巧曹叡也需要,曹叡知道刘晔是个聪明人,不会放弃皇帝去跟一个臣子。
而这样的烙印却可以让刘晔成为一个纯臣,因为除了大将军派系的人之外。
没有人会和刘晔亲近,而大将军派系都是些什么人?
全是一群寒门和泥腿子出身的将领罢了。
世家无非大将军的女婿和小舅子们。
刘晔一个文臣算是和其他文臣就此绝缘了。
而且刘晔还为自己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麻烦“大将军”
好一个淮南刘子扬!
看着皇帝沉默这么久,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夏侯称十分疑惑。
这刘晔长的普普通通啊,皇帝咋思考这么久呢?
终于曹叡动了,缓缓说道。
“即是如此朕就把东亭侯借于大将军,做个军师将军吧。”
夏侯称长吁一口气,拱手鞠躬。
“谢陛下!”
曹叡让辟邪拿来一根竹杖。
竹杖柄长八尺(约一米八),束有三重用牦牛尾制的节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