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1/1)
卫昭就想到章苑说那人从城东一路买到城西,每间药铺只买几味药材,挑选的药铺有两间是大药铺,其余多是偏僻小药房。
“唉,又不知是哪位女子要遭遇不测了。林老大夫,你可能依据这几味药推算出完整的药方来?”
林老大夫仔细看了看,摇摇头道:“药方千变万化,多一味或少一味药材,甚至剂量上差上分毫,药效都相差千里。况且这几味都是常用药材,并无甚奇特之处。”
卫昭就追问道:“若用此药害人呢?可有什么药方?”
“一般这类药物多是孕妇禁忌,无须再多,只这三七就很危险。”林老大夫蹙眉回想起曾看到过的医书,有些不确定的说:“不过我倒是有幸观瞻过一道古方,还是从前朝后宫秘闻录中所见,是道害人的方子。”
“这药方之中所用药材大多常见,喏,如果没记错的话,就包含这几味药在内。但剂量配比却很复杂。此药无需内服,只要将药熬成汁儿,然后用这药汁浸泡银针。孕妇引产时力气不足便需辅以针灸。若用浸泡过药汁儿的银针刺入穴位,药液便会随着银针进入体内。而孕妇在生产时身体虚弱,只需很小剂量的药便能造成严重后果。”
卫昭瞪着眼睛问:“若中此药会如何?”
林老大夫捋着胡须道:“中此药者,孕妇极易在生产时发生血崩,稍不留神则一尸两命。便是侥幸存活,于孕妇和胎儿都是极大损伤。且此药非毒,剂量又小,很难检验。旁人也只会认为是产妇自身的问题,而真正行凶者却可逍遥法外。”
“当然,这药方老夫也只是听闻,是否被用于实践过老夫却是不知了。毕竟在银针上涂抹药物,药效不够稳定,时效更难保证。再说,就凭这几味药也不足以说明什么,也许三公子拿回的药只是寻常活血化瘀的方子呢。”
卫昭挠挠头,也觉得自己最近神经绷得太紧,有些杞人忧天了。
“幸好府上有林老大夫坐镇。”
林老大夫谦虚道:“治病救人是医者本分。”
卫昭却道:“医者也更擅shā • rén于无形,善恶只在一念之间。林老大夫德高望重,是我卫家之幸。”
林老大夫被他一顿彩虹屁拍的十分舒坦,得意的捋了捋胡须。
卫昭就凑过去道:“林老大夫是在哪儿看的后宫秘闻录?”
林老大夫捋胡子的手一抖,扯下一根胡须来:……他就知道!
林老大夫没好气儿的瞪他一眼:“不记得了,好多年前的事儿了。”
卫昭晃了晃他手臂:“您再好好想想。您看啊,医道博大精深,这虽是害人的方子,但能想到这方子的人也必天赋极高。若得了这方子好好研究一番,说不定能从中得到什么灵感,拟出一份济世救人的方子呢。”
林老大夫受不住他这般缠磨,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事儿,便告诉他:“后宫秘闻录据说是楚未帝南逃时从楚皇宫流出的,是被一个老内监夹带出宫的。我有个朋友同那老内监有些交情,便借书一观,里面多是些后宫秘事。这方子在其中不甚起眼。”
“倒是我那朋友知道我醉心医术,便叫我瞧瞧是不是什么古方。他没注意后面的注解,我却看到了,知道这方子的用处,当时还很恼怒。我那朋友得知此方害人,也不禁唏嘘,感叹后宫真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他喜欢四处游历,便在半路同老内监分开,顺便将书还回去了。我和老内监继续走了一段路后也分开了,此后再没见过。”
卫昭问:“那老内监是谁,现在何处,林老大夫可还记得?”
“我同他不太熟悉,倒是沿途听我朋友与他闲聊时,知道老内监祖籍梓州,是要回乡投奔侄子去的。不过时隔多年,我那位朋友都已驾鹤西去,老内监只怕也早已不在人世了。”
卫昭觉得有些可惜。后宫秘闻录啊,那得记载多少前朝秘事。不过他也就可惜那么一会儿,跟林老大夫又胡扯几句便回去睡觉了。
大军过通州后,沿途只见田地荒芜破败。卫儒叫停队伍,令军士原地休整。
父子二人拣了处田埂坐下,随便吃了个馍充饥。
卫儒看了眼杂草丛生的土地,重重的叹了口气:“往年这时候春耕都已经开始了。如今渭南乱哄哄的,百姓们流离失所,大片田地无人耕种。影响一季的收成不说,只怕等老百姓回来,这田地也都易了主了。”
卫暄也跟着叹气:“就是渭南不乱,这往后能给老百姓种的地怕也不多了。不说被贵族豪强强硬兼并去的土地,就说朝中官员所得职田于百姓而言也是苦难。疲人患苦,无过于斯。想想大齐建国至今也不过三十多年,渭南便自立,天下乱象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