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1/1)
陆鼎神色稍霁:“罢了,且容他胡闹两日,待吏部任命下来,有他忙的。”
“夫人也这么说。今儿个夫人约了别府几位夫人品茶,二少爷也不小了,夫人正替二少爷相看呢。昨儿个老奴还听夫人提了一嘴,说是礼部左侍郎家的小姐品貌周正,颇有才学,与二少爷倒是相配。”
“嗯,礼部左侍郎。”陆鼎寻思片刻:“倒是不错。承逸也确实该成家了,成了家也能收了心。若再与那浪荡纨绔子混下去,早晚混成败类。”
老管家笑着附和了一句。
“去西院将宋先生请来。”陆鼎吩咐一句,转身进了书房。
宋茂礼是陆鼎的门客,足智多谋,陆鼎一向倚重此人。
楚国取士采用举荐制,寒门少有出路。虽齐武帝改革取士制度,但实施起来总有诸多艰难。寒门士子报国无门,只能投在达官权贵府上,或为门客,或为少主人授业老师。若得主家看重,也能得到举荐的机会,入朝为官。
宋茂礼在相府有十几年了,陆承逸便是由他教出来的。陆鼎几次欲推举他入朝,只是此人总说时候未到,陆鼎便不再强求。
“观相爷神采,想来那建议被皇上采纳了。”
“多亏宋先生高智。”
陆鼎之所以大力赞成李淮的改制,很大一部分缘由便是他自己出身庶族。只不过他生逢乱世,投身武帝麾下,从一个小小谋士做起,又有教授皇子之功。李淮设计皇位时,陆鼎不动声色暗中支持,才有了如今丞相之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陆氏一族也渐渐扎稳脚跟,门庭鼎盛,跻身新贵之列。
宋茂礼倒似乎并不看好陆鼎的乐观:“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物速成则疾亡。相爷心里清楚旧贵族的底蕴有多深。一旦掌握不好这个度,急于求成,引起旧贵族不满,只怕适得其反。”
“本相明白,皇上心里也明白。纵观前朝局势,贵族鼎盛则皇权式微。王朝不断的更迭,可贵族依旧是贵族。齐国始建,民生衰微,武帝以雷霆手段集中皇权,在某种程度上与旧贵族的势力达到平衡。至本朝,旧贵族再次发展壮大,与皇权分庭抗礼。而咱们这位皇上又一心想超越先皇,成为天下霸主,那么分化旧贵族便是必行之举。”
“好在皇上心里还有个度,而旧贵族又绝不敢轻易颠覆皇权,引天下大乱。到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一方先妥协。既如此,何不大刀阔斧的试一试。若成了,皇帝名垂千古,本相也自可流芳百世。”
“相爷心中有数便好。”
陆鼎抬眸凝视宋茂礼,道:“就是不知宋先生所说的时机是什么时候。”
宋茂礼微微一笑,不置一词,陆鼎自讨了个没趣。
“本相心中还有一事未解,关于卫家。”
宋茂礼眸光一闪,继而笑道:“相爷是想问,为何皇上没有利用这次的机会收回镇国侯的兵权?”
“关于此事,本相隐隐有些猜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皇上乘梅苑案的东风,想借镇国侯之手来对付洪坤,彻底拿下北府的掌控权,同时又能进一步窥探镇国侯府的深浅,一箭双雕。而之所以暂时不动卫儒,一来朔北六州之事悬而未决,二来,该是忌惮宁州褚氏。”
宋茂礼点了点头:“褚氏世居宁州,自楚时,独据府州,内扼中原,外攘胡狄,百年将门,声威赫赫。哪怕武帝在位,也对宁州褚氏忌惮三分。卫家与褚氏的联姻,更是给皇家添了几分堵。”
“而卫儒之子卫暄又娶了黎阳秦氏之女。黎阳秦氏,历三朝而盛,至楚景帝时而盛极,近百年来,族中豪杰俊迈,公侯卿相,前赴后继,第一望族实至名归。本朝仍有不少秦氏子弟入朝为官,可谓枝繁叶茂。卫暄之妻又是秦氏嫡系一脉,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象州卫氏,虽不如一流贵族那般显赫,但自卫尚以来,家族渐渐转盛,亦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更何况当朝皇后出身卫氏,其势更盛。”
“皇上要动旧贵族根基,最稳妥的办法便是扶持庶族新贵,逐渐收拢小贵族,似褚氏,卫氏,秦氏这等显赫门阀,当敬而远之,徐徐图之。可皇上却似乎颇为急切的打压卫氏……”
宋茂礼将双手拢入袖中,转头看向门外盛开的桃花,淡淡说道:“卫氏虽在军中威望甚深,可若说只为了卫氏的兵权,未免因小失大。况且中宫多年无子,相爷难道以为只是巧合么?”
陆鼎眉头紧锁:“正是如此,所以本相才不明白皇上的用意。当初他娶卫淑宁便是想拉拢镇国侯,如今却又这般暧昧态度,实在叫本相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