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1)
逍遥子看着那孩子小小年纪,已有悍将之风,但吩咐事情下去也是井井有条,令百姓信服,也不由叹道:“将门世家,果然名不虚传。”
西北一带的百姓自然是知道折家的威名,那孩子亮明身份,大多数百姓心理上自然产生一些信任感和依靠感,为了活着回去,大家做事也很积极。
不到一个时辰,折继闵已经安排好了。
大多数人不会骑马,但是地处西北,这里的男人多粗悍,不似南方文弱,听折少将军说马匹对于宋军来说很珍贵,都愿意或骑或牵也给他带一匹马回去。
于是他们只杀了两匹最弱的马,马肉已然一人一大块分好了,余下二十五匹均要被带回去。
折继闵亲来请示出发,充当“临时保镖”的师徒两人上了白骆驼,李沧海瞧着折继闵和他的那个随从都熟练地上了挑出来的最神骏的两匹马,腰杆直直地就粘在马背上了。
折继闵这次其实是偷跑出来的,他年纪太小,家中一直还不同意他去军营,只让他在家读书习武。
他连自己的马都没有,看着族中兄长们都已经在军中历练有了马,心中艳羡。
他一次在外喝茶,听起客商说起党项人常在边境打草谷,他们的马雄奇高骏,他就大胆偷跑出来。
折诚是他的长随,原本他是要瞒过折诚的,但是被他追到了,最后折诚被他连哄带威胁上了贼船。
两人避开折家人的“抓捕”,换了百姓衣裳,出了边城,没想到真的碰上了党项人来去如风的劫掠。
他们只有两人,对方是二十七骑骑兵,想要打败对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折继闵曾在离家时准备了一肚子的诡计,可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他和折诚也只能选择篷头垢面伪装,欲要到夜里在对方不防备时下手制造混乱逃走。
没有想到却是遇上了一对武功如此出神入化的师徒救了他们。
李沧海此时对自己shā • rén的事已经缓过来了。人的心理状态再应激反应也会有疲惫的时候,这是规律。
又见折继闵这样一个小孩,杀起人来比她狠,而且见不到他一丝害怕。他砍了人头,刀上沾着血还会记得把弯刀在人身上擦一擦血迹。
她也就去适应古代的秩序,江湖和军中,人命就是这样一回事,只要守住不滥杀无辜,行侠仗义,已然可立于天地之间了。折继闵骑马在李沧海和逍遥子身边,总偷偷瞧着李沧海,虽然穿着一身胡人男装,但是显然是一个绝世美貌的汉家姐姐。
他大着胆子问起来,他们是哪里的高人,为什么会在边境,逍遥子不想回答,李沧海却回答说是去回鹘游玩了。
“你们是江湖上的人吗?”普通人是没有出西域的本事的。
李沧海说:“我们不是江湖人难不成还是朝廷的人?”
折继闵说:“你们的武功真好。要是我大宋将士人人都有这样好的武艺,又何愁夷狄入侵?”
李沧海呵呵,暗想:八百年前,你的祖先可也是夷狄呢,现在是一派我是华夏正统的感觉是什么画风?
但想他祖先拓拔宏汉化把姓都改成“元”了,自然是觉得那句“夷入华夏为华夏”是至理名言了。
不管宋室有多弱,周围强国林立,但是宋室占据中原,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收天下士子之心,比旁的国家更显正统。
现在“华夏文明”还是亚洲最灿烂的文明,折家读了几百年汉人的书,也不是纯正的胡人血统了,当然是以华夏人自居。
李沧海却说:“要是大宋将士随便谁都能练到我师父这样的功夫,赵氏皇帝岂不是要比秦始皇还要牛了?大宋能把大辽、党项人都揍出……”
李沧海原是想说“揍出翔来”,但是那毕竟不文雅,几年里她也算是受到最好的教育,口中却不好当众这么爆粗。
折继闵本就有少年心性,古代男孩又早熟,第一次见着李沧海这样的“神仙姐姐”救了他——虽然不单是救他,但他也如段誉一样生出一番痴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