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1/2)
“谢巡按,这是我唐知府一起写的奏折,还请您过目一下,若是如果没有问题,那我们便让信卒连夜送往京都,您看意下如何?”
杨毅笑着,从衣袖中拿出事先写好的奏折。
谢瑾白如何不知,刘、杨二人此番前来的目的哪里是让他看一眼奏折这般简单。
昨日是他同唐时茂以及萧凤鸣三人力排众议,坚持要将城内百姓悉数提前迁移至安全之地,刘砺怀,杨毅二人是作壁上观,一点力都没出。
眼下,那赤丈河堤坝果然塌了,淳安陷入一片汪洋,房舍,街道悉数被冲毁,因为转移及时,并未造成太多伤亡。
此事若是上奏朝廷,朝廷定然会论功行赏。
刘、杨二人此次前来,想来应当是想向朝廷邀功,又唯恐他上奏朝廷的奏折会与他们的有所出入,故而找了这么个由头,以试探他的态度。
唐时茂未必不知刘、杨二人的弯弯绕绕。
只是他一个前几年才调任淳安的知府,根基不稳,不能将刘、杨二人彻底得罪,故而明知刘、杨二人踩在他的肩膀邀功,无力反对,更无法反抗,反而只能被拉过来作陪。
他猜,为了不致让他将实情上奏朝廷,功劳悉数被唐时茂悉数夺了去,这封奏折里应当亦书写了不少恭维他的好话,以便届时他上奏朝廷时,亦能为其二人美言几句。
果然。
谢瑾白打开奏折。
这是一道联名奏折,不过只唐时茂一人执笔。
奏折里除却陈述淳安因突降暴雨,堤坝溃堤,遭遇被水淹城的厄难,对他如何提前洞悉赤丈河水位高于历年,以说服身为知府唐的时茂提前将城中百姓提前转移一事,备述详尽。
当然,奏折里里少不了唐时茂对刘、杨二人是关于他二人是如何配合,以及如何积极地转移百姓的陈述。
谢瑾白合上奏折。
对上刘砺怀、杨毅二人紧张、期盼的眼神,谢瑾白唇角微勾,“此番淳安大部分百姓能够免遭厄难,乃是唐知府,刘同知以及杨通判三人共同的功劳,怀瑜如何敢居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