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1/1)
听到那人是今科进士,现在通政司做个小官,安国公忍不住摇头,“有这身手,做什么文官?还不如到军中,只要打上几场仗,很快就能升上来。”
几位武将世家出身的国公和世子都表示赞同,军中官兵大都不识字不读书,像晏斐这样的人,出身侯门,中过两榜进士,又有极好身手,肯定前途无量。
晏斐背着一卷细长的绳子,顶风冒雨,惊险万状,终于爬上崖顶,随即垂下细绳,拉上粗绳,然后拽了几个人上去,又拉上去一顶帐篷和干粮、简单糅制的兽皮等等,免得这几个人在高崖上冻饿而死。
几个人搭好帐篷,轮流当值,观察周围情况。晏斐特意挑的眼力极好的人,站得高,看得远,即使风雨如晦,也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对于敌人的动向就清楚了许多。他们每隔两刻钟汇报一次,把观察到的情况写好,塞进竹筒,扔到营地中,自有等在那里的人捡起来送给英国公。若一切正常,自然不必理会,如果有敌情,英国公便立刻处置。这样一来,他们感觉耳目清晰了许多,不再被动应付,而可以提前部署,主动出击。
这一天,敌人大多袭击的是出外打猎和采摘野果的人员,对于专门对付他们的三大营官兵都绕着走。雨水冲刷着山林土地,将所有人活动的痕迹都消除了,很难追踪。敌我双方就如捉迷藏一样,在山中不停地兜圈子,若是狭路相逢,就狠斗一阵,若是远远瞧见,敌人便会退避,根本打不起来。
现在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皇上、皇太孙和那些皇亲国戚们的安全,并不指望杀多少敌人,因此整整一天下来,营地内风平浪静,出外的官兵也没人战死,仅有十几人受伤,也不严重。
派出去的斥候分几个方向潜行,都是北上寻找苏东辰、姜元武和石青的队伍。晏斐也派了暗部的人出去,同样也是寻找三位将军,让他们迅速赶来救驾。
蛇有蛇路,鼠有鼠路,明暗两拨人马各自出发,总有人能突出重围,找到京师三大营的援军。
之后两天,从营地通向外界的土路小径全部被堵塞,在附近骚扰的敌人也逐渐减少。周围变得安静,野兽仿佛都逃走了,每日能猎到的猎物不多,只能优先供应皇帝他们。那些勋贵大臣都主动将饮食减半,军队官兵和各府侍卫的供应减到七成,尽量让他们保持战斗力,至于随员、小吏、内侍、婢仆等等,得到的饮食有限,只能自己抽空出去摘野果,找葛根,想办法填饱肚子。
到了第三天,苏东辰、姜元武和石青便率军赶来了。
他们都是精锐,三位将军更是智勇双全,竟居安思危,临行前命令麾下将士把那些兽潮中死去的野兽都收拾了,沉重的骨头不要,只把上好的肉切割成小块,用剥下来的皮裹好,随身带着。他们日夜兼程,不避风雨,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皇帝被困的地区。
苏东辰看着空间系统显示的地图,很快选择了一条最合适的路。他将地形图各画了一份给姜元武和石青,“我们来的时候经过这里,我还有印象。这是我根据那些山的构成推测出的道路,沿途塌方最少,也就最容易打通。”
姜元武和石青没有金手指,不可能把沿途的所有地形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时对他的判断自然没有异议。他们是来救驾的,走哪条路都是走,不管难易,都是要往里冲,若是苏东辰指出的这条路好走,那更是意外之喜。
三人商议了一会儿,便定下方略,分别带着麾下精锐之师,向那条路冲去。
第52章交锋(2)
三大营合兵一处,指挥权都临时交给了苏东辰。只要他不是乱命,有意送通州大营和丰台大营的官兵去当炮灰,姜元武和石青就不会抗拒他的指派。
苏东辰命三分之二的兵力去搬运乱石,清除道路,三分之一的精锐在周围巡逻,消灭一切敌人。
找到他们的人是晏斐派来的,此时带着苏东辰的亲笔信,又翻越山崖,穿过密林,回到营地。
实际上,苏东辰与晏斐离得近,已经可以通过彼此的空间之灵“通话”,只是明面上仍然需要有人把信息传递过去,否则难以自圆其说。
英国公看过苏东辰的信后大喜,立刻向皇帝禀报,随即组织营地中的一半人马出动,按照苏东辰信中所述的方位和路线清除路障与敌人。
集中兵力只攻一路,不但进度快,而且也可以优势兵力碾压敌人。那些四处游走的小股匪寇不敢碰这里的几万大军,就此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数万官兵一股作气,向前挖掘,疏通道路。知道胜利在望,大家都士气高昂,越干越来劲,欢声笑语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