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2/2)
八大胡同的人、三教九流的人也都愤怒——我们不辛苦劳作但我们也做事儿了,我们不是良民,我们的身份低人一等,你们凭什么高高在上!
就是那些挂靠在有功名的亲友名下的农户们,也情绪不佳,也不再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
无他,粮食翻倍增产,总体税赋却没有增加,他们不需要再为了节省几文钱的土地税,把土地挂靠在功名亲友的名下。
以前粮食太少,人人都觉得税赋重,都觉得科举是唯一的一条路,举家举族供养一个读书人有了功名,自然是全家、全族的人都跟着沾光。
可是现在不同了啊。
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读书了,秀才举人眼看着要满地跑了,如果他们以及他们亲友的土地都免税,呵呵哒,国库就空荡荡了啊。国库没有银子意味着什么?国库光靠收取商业税赋那才多少?!!!
关键,没有农户缴纳粮食,国家没有粮食了啊。国家没有粮食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军队的人吃不上饭,意味着国家没有士兵保家卫国,四处征战,知道后果吗?!!!
改革,必须改革。
匠人们都能耐的都要上天看月亮了,农人开垦荒地也有了收入了,商人跑商山上海里的辛苦,你们这些士族文人,呵呵哒——
这两年清官越来越多了咱就不说了,那是皇上和小殿下、皇子们、很多人很多人打击贪污的收获。
其余的,在衙门里做师爷做讼师做小吏的,上下左右通吃拿银子,躺在免税土地上享受,平时抬着下巴看人,开口闭口“之乎者也”——
也没见你们写了什么诗词文章传世,这几年科举改革后的秀才举人还好,那些只会八股文章的,在学院当老师也只能教教小娃娃识字,整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狗屁不通。
布拉布拉……
布拉布拉……
一个个读书人懵:我们当年科举就考八股文章啊,我们当年辛辛苦苦考科举为了谁?
就是挂名土地的事儿,难道就我们的错误吗?
皇上也懵:当年……当年大清进关,面对农业大平原一脸懵,很多规矩制度都是随了前朝,前朝、乃至唐宋元明历朝历代,都是大大地优待士大夫文人士族……
皇上想说,朝廷已经在吸取教训了,比如那宋朝就是因为对功名之人优待太大,不事生产的人太多,税赋少还要养着宗室外戚军队等等等等……导致国库经常入不敷出赤字连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