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4/4)
而女子学院那?大清人的认知还是多子多福,男孩子继承家业,给父母养老,女孩子嘛,虽然现在可以养得起了不缺那碗饭了,可到底是嫁人的、嫁人还要给嫁妆……
富裕人家知道女子对于家族的作用不比男子差,给女孩子请老师在家里学,或者去女私塾,琴棋书画规矩礼仪刺绣什么都学,一般人家……
一般人家按照本意来说,很少很少愿意供女孩子读书,他们的思想还是女孩子就是赔钱货——可是县老爷家的女儿都去学院,邻居家也有送女儿去学习,他们家的女儿不送去,多现眼,好像他们供不起一样。
大清人爱面子。
各个省,女子学院一个县里统共就四五个,一开始人头都不满,慢慢的,进学的女孩子开始多起来,到女子学院里人满为患——
其他人家的女儿都读书好,读书识字,好嫁啊,女婿半个儿啊,不识字的女儿将来怎么嫁人啊?不求做才女,要识字啊。大家都识字,就你不识字,多难啊,多没面子,是做父母的没有面子啊!
小殿下说了,我们现在有粮食了,心态要转变,不能和以前一样了。女孩子去学一学,认识个字,家里也不是真供不起,虽然女孩子不是男孩子顶门立户,可女孩子也是自己的娃娃不是?
至于家里孩子多,怎么能都供应读书?家里喂猪喂鸡的活儿都没人做了……父母胆子重啊的之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