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道路(2/3)
杨昭笑了笑,然后将房玄龄扶起,道:“怎么,玄龄你如今也变得会拍马屁了?”
见房玄龄老脸一红,杨昭也没有过分打趣,而是表情端正道:“当下之叛军,另有各地之民生,都是亟需解决忙碌之事,还真是苦了玄龄你了!
即如今岁春时,我本为你和克明都放的有休沐月之假,但你二人还是全部退掉,以认真用心为孤做事,以至于三年来,都没有回家和远在长安的家人,吃过年夜饭。
于此之事,孤心里一直故意不去,更是铭记于心,尤其汝二人之于功劳!”
房玄龄闻言,眼圈一红。
自当日,他同皇太子杨昭第一次见面的一幕幕,重新浮在了脑海。
得明主如此,如何不舍身去相助?
且常言,国家国家,而今大隋正处于危难之间,此中更是事关太子殿下之于未来。若是没了大隋,没了太子的大隋,又何来他们的家庭?
这一点上,房玄龄比任何人都看的清楚。
他深深一礼道:“这都是臣吏该做的。便是如殿下,也有三年,将近四年的时间,没有回长安,回大兴城了。
臣吏上次见到了晋王,晋王可是与殿下很是面像,亦非常聪明,而今都有五岁了!”
闻房玄龄之话,杨昭的脑海里,则是不由自主的出现了一个胖乎乎的男童。
那是他的长子,而今的晋王。
是啊,当年他一直有些抗拒,以至于在接受身份以后,完全的接受了这一切。
而今呢?
自上次之别,有四年没有回去看过了,便是今年,也是他来大隋的第五年。
等今次事毕,也是时候回去看一下了。
孩子,包括很多人都是无辜的。
“玄龄你有心了!”
杨昭拍了拍房玄龄这位臣子,也是同道的肩膀,不免叹息了一声。
在和房玄龄又聊了一会儿,杨昭没有久留,以之出去忙碌,他本人则是拿来下吏送来的文书,翻看了两下。
最上面有在房玄龄到来的前两刻,吏者送来的梁郡统计数据。而于下方,则是江南送来的奏报,内中多是杜如晦亲笔所书。
杨昭先是看了看上面,当下梁郡之地的情况,还真如房玄龄方才所言。土地荒芜,百姓飘离……都时dòng • luàn惹的祸。
常言道,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句话于大隋同样适用。等平乱事毕,老杨若还是执迷不悟,而他羽翼越加丰满,于天下之于大势,或该早做一些谋划。
目的,只是为了救更多的人,让他们活命。
战乱总由停歇之时,杨昭想让之早一点结束,也就是多一些人活着。
在快速浏览完上面的文书后,杨昭看向了下方江南之奏报。
江南水师于半月前,大破倭寇!
后于近数日内,于海岸之地,完成了对倭人的全面围剿,大隋的渔民,也终于迎来了难得和平之期!
这是以最快速度送来的捷报。
杨昭看后,不免兴叹,幸好自己当时于江南,就火速兴建了专门打击倭寇的水师。现在由之大隋海岸线上执法,至少能于隋人渔民,提供真正保护。
至于以后江南水师,能否远洋航行,以打通更远之地的商道。可以憧憬,但杨昭在见识了大隋的船工造诣后,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结果。大隋之船业发展,于当今世界之船业技术,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
但想要建造如后世如明时郑和下西洋那般的大船,还有不小的难度。
只需要稳定的内外环境,以及财政的支持才能完成。
但而今,从海盐中抽取的小部分利润,于江南水师和江南民生建设,都有着不小的压力,谈何专门修建造船厂,以行大船之研究建设。
这种事情,或也只有等到大隋国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才能进行。就比如让大部分人,免受战乱,不会饿死,以保证基础的活下去的权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