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工商兴盛(2/4)
但历朝历代还是选择重农抑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
若大量人员前去从事工商业,土地里的产出并不足以养活大量脱离农业生产的百姓。
诸如古代京都所在长安、洛阳、北京皆需漕运运粮补充,便是因为京畿范围内人口太多,多达数十万人口不以农业为主。附近农田产出供不应求。
王朝鼎盛时期,朝廷可以通过漕运补充京畿粮食。但如今张瑞麾下就两郡之地,一旦有所损益,又要饿殍遍野。
这点便是张瑞所担忧的。
出生于工业时代,张瑞对工业生产的力量再清楚不过。
可是穿越到这个时代,张瑞能够改变政治环境,能改变价值观念,令百姓不已匠人、商人为鄙。
却无法大幅改变农业时代的生产力问题。
若大量百姓脱离生产,如何保证百姓生存所需的口粮?
举目四望,诸夏先烈早已将合适生存的土地全都打下来,占为领土了。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没去打的地方,肯定是不适合农业生产。
诸如鲜卑、羌人所在的地方,不是深山高原便是塞外荒漠,再不就是寒冷异常。
指望诸夏的工业制成品去跟他们交换粮食,那恐怕有点异想天开了。
对胡虏而言,没盐可吃最多身体虚浮,营养不良。没有布帛可以穿皮衣,没有陶器可以用手抓饭,但没有粮食可真的就只能造反了。
粮食自己吃都不够,少量贩卖还有可能,大批量的拿来置换诸夏手工制品绝无可能。
想大批量贩粮张瑞能想到的办法只有两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