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变化(2/3)
刘裕看应昭问了便解释了起来。
“无遮大会?是有谁布施吗?”落座之后应昭的一句话,让刘裕身后的几个将军面面相觑了几分。
“这是今日突然开启的,并未提前通报军中。”
刘裕的解释让应昭嗅到了一丝不妙。
人口这么的大程度的集团出现,虽然只是无遮大会,但这里头透露着意味足够让一个将军或者皇帝心生警惕了。
“去查。”应昭下令,“另外安排军卒过去,将布施现场维持起来。蜀中贫苦百姓居多,一旦开始放置粥米,绝对会引起哄抢。稍有不慎,就是bào • luàn。”
“是。”刘裕立刻安排人去。
等他再回来,应昭已经卸了甲胄,换了一身常服,手中翻看着书籍。
“陛下还在研究《大同书》吗?”看了一眼封页,刘裕知道应昭的心病基本上就剩下这一本了。
大同书关系到了未来能否成为一本纲领。
但整本书都是建立在一个傲慢的穿越者的思维基础上写的。
应昭现在沉下心翻看一番,越发觉得几年前的自己,真的太过傲慢了。
“时移世易,有些东西必须修改和发展,有些东西可以延后出现,所以我打算将大同书重新修订,改成以百年为目标的纲领。”
应昭放下书,露出了一抹沉思表情:“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整本书的想法于时而言,有好,也有弊。但终究许多是不合时宜。就比如我们在长安的农社自决,但陈虬每周的周报和月报络绎不绝,已经展现出了农社的好处和坏处。”
“哦?”刘裕赶紧落座。
他年纪算是应昭军事集团最大的,见多识广,也知道应昭其实在关中实行的分田政策和在四川的分田政策是两个不同的框架。
目的,自然是为了试验到底是那一种好。
“关中推行集团作业,由农社进行商业化运作。
刚开始大家以土地入股农社之后,发展确实迅猛。
但是伴随着安稳到来,更多的农社百姓开始自发的集镇,或者前去长安做买卖。
许多我们不曾官营的物资是允许自由交易的。
但是交易开始后,长安本地的市场就遭到了冲击。虽然现在物资还算匮乏,可是长安农社因为废了商籍,已经开始有精壮出门远行从商了,交流开始频繁,冲突也会增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