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动用魏忠贤(3/4)
如果局面真的如朱辰说的那么凶险,也不知道到时候还来不来得及。
“孙爱卿,在东南沿海一带传入了一种新的农作物,叫做番薯。这番薯不仅产量高,叶子和藤蔓还能当做饲料。最重要的是这番薯还耐旱,四季都可种植。而且不挑地,沟渠,山坡都可以种植,非常容易存活。。。”
朱辰中意的农作物还有玉米和土豆。
玉米虽然产量较低,但是生长周期短,而且极其耐旱,这是北方小麦收割之后很好的补充作物。
至于土豆,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三大作物可是撑起所谓康乾盛世的神物。
只不过现在土豆和玉米到底有没有传入大明,朱辰还不知道。
至少朱辰问过的人都没听说过。
朱辰已经传旨让各地官府留意,可是这都是后话。
现在唯一能解燃眉之急的就是番薯,也就是红薯,或者也叫地瓜。
因为红薯此时已经传入大明至少有十几年了。
福建巡抚金学增早就在福建大规模推广种植,就连广东也有大规模种植。
而且在大明官场还有一个种植红薯的专家,那就是徐光启。
徐光启花费了三年功夫,在上海精心培育红薯,更是想办法将红薯移植到了天津一带。
到时候孙传庭想要在陕西推广种植红薯,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可以去借鉴,也可以请徐光启去指导。
“谢皇上指点,微臣出宫之后就去找徐大人请教。”
徐光启此时也已奉旨回京。
信王府的前任总管曹化淳就在南京,朱辰将曹化淳召回的同时,还传了一道旨意,让曹化淳顺道去了一趟上海,连同徐光启一起回京。
朱辰没有着急见徐光启,主要是因为朱辰还没想好怎么去安排徐光启。
徐光启是明朝末年顶尖的科学家。
农业,数学,天文,火炮。。。
这些领域徐光启都有涉猎。
原本的历史中,徐光启被召回之后,崇祯让徐光启做了礼部尚书,负责修订历书。
虽然这对徐光启也是人尽其用。
可是朱辰总感觉有些浪费了。
在古代,历书的编写非常重要,关系到老百姓的耕作和生活。
可是如果国家都没了,人也被杀光了,那要这历书又有何用。
徐光启最大的本事是在农业上,可是朱辰还想让徐光启将火炮的研制也担起来。
实在是朱辰手里能用的人才太少了。
另外一个全能科学家宋应星此时还在备战会试,现在对这些杂学估计都还没有开始涉猎。
头疼啊。
看来得要着手培养合适的人才了。
朱辰之感觉此时所有的事情是千头万绪,颇有一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感觉。
朱辰只能安慰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