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巡金陵百官接龙舆 献邪书佞臣遭贬斥(2/3)
“奴才葛礼叩请万岁圣安!”待演礼一毕,葛礼跪前一步,叩头说道,“请旨,不知主子驾幸哪座行宫?”
康熙没有理会,用目光在翎顶辉煌的官员中搜寻着,因见郭琇也在,便回头问索额图:“郭琇怎么也在这儿?”索额图忙躬身答道:“他上个月来的,是大理寺派的差事。”康熙点了点头,踱至于成龙面前,一伸手挽起来,笑道:“于振甲,朕过清江,那里的老百姓商议着要给你盖生祠,你的官声不坏嘛!”
“这件事奴才已经风闻。”于成龙忙道,“奴才有何德能,这断然不敢当。已经修书给母亲,劝阻这无益之举。”
康熙笑道:“也未必就是无益之举。你母亲很贤良,她在清江受不得士民官商每日奉迎,嫌麻烦,已经来南京,朕还叫侍卫送了程仪呢!”说罢,与众官点头致意,这才转身回来,对葛礼笑道:“你可是比前瘦多了,有什么大事熬煎得这样?好歹也当心点身子呀!”
话虽然说得很平和,但里头有骨头,葛礼不禁浑身一震,忙道:“奴才是有岁数的人了,这几年胃口不好,吃不下饭去,有这点犬马之疾,难得心广体胖——圣上要觉得住行宫不适意,即移驻总督衙门也很方便。”
“朕住魏东亭府。”康熙说道,“你是知道的,行宫尚且在杨起隆的炮口之下,何况你小小的总督府?只怕魏东亭的私宅还少生些事!”听了这话,葛礼头上的汗立刻渗了出来,正要叩头答话,康熙又道:“你不必请罪,你的请罪折子朕已经看过了。很快就有诏书给你。——众卿跪安吧!”说完便命发驾进城。
于成龙一路回到南京道衙,想起方才康熙接见时的情景,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只觉得五内俱沸,躺着坐着都不安宁。提起笔来要做诗,又觉心绪纷乱,写不出佳句。正发愣间,家人于禄进来禀道:“老爷,御史郭琇大人来拜!”
于成龙忙收摄心神说道:“快请!”正戴帽子要出迎时,郭琇已大踏步进来,微笑道:“振甲,我是来给你道喜来的!”于成龙一边让座,一边说道:“你也学会这一套,俗不可耐。做官不贪乃是本分,只因赃官多了,不贪的才受表彰。细想起来,惭愧之余还有点令人寒心呐。”于禄素知主人平日很赏识郭琇为人,便将于成龙珍藏的雨前茶浓浓泡了两杯奉上来。
郭琇品着茶,看了看壁上挂的菜色图,沉吟良久,一笑说道:“话虽如此,蒙圣上如此厚爱重恩,还是令人可羡可敬。方才见着魏东亭,听说圣上有意命你出任江南巡抚。无论如何,于此对百姓总是好事呀!”于成龙微笑道:“哪里有这个话?这样破格提拔从来没有,我也承当不起。”
“破格!”郭琇呵呵大笑,“比起明珠,由一个三等侍卫起用左都御史;比起高士奇一日七迁;你这算什么破格?我所以欢喜,朝廷又多一良臣,百姓又得一护民清官。”
他这样一说,于成龙也有些信了,啜着茶半晌没吱声,许久,才叹道:“直道难行啊!要不是主上圣明,像你我这样的傻子,早被人放在砧板上剁了。”
“今日我心里也很不安静,很想和你聊聊。”郭琇也叹息道,“据我读史所见,当今皇上实在是命世之主。说良心话,我原来小看了皇上,就因为心中存了华夷之界。几年来看看主上行事,我倒不甘沉沦,很想竭尽绵薄之力做一点事了。”“哦?”于成龙一笑,“你犯颜批鳞,史书上已经少不了你了,还要做什么大事?”想了想,又补了一句道,“再说如今主明臣贤,你有什么事要做呢?”
郭琇冷笑一声说道:“足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主明不假,臣贤则未必!我不会吞吞吐吐讲话,没有你那样深沉。实言相告:我以为主上已被群小所围!”
这句话说得太重,于成龙怔了一下,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却听郭琇侃侃言道:“索额图恃功造恶,仅在吏部卖官三百余员,得赃银不下几百万两,满朝文武,除了李光地这个伪道学一人不信,一人不靠;明珠、高士奇二人原都是叫化子似的走进北京城,你去他们家看看,都是富可敌国,挥霍金银如粪土,年俸只有一百八十余两,他从哪来的那么多钱?剩下一个熊赐履,只知明哲保身、埋头教读皇子,如今连政务都不问!这样的人能把太子教成什么样儿?所以逢他来都察院讲学,我郭某退避三舍,从来不听!”郭琇越说越慷慨激愤,脸涨得通红,“……主上越是仁德宽厚,臣下越应该严以律己,这几年反倒越来越肆无忌惮!唐明皇先明后暗,先有开元之治,后有天宝之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这个言官有时想起来,真觉得痛心疾首!”
于成龙默默听着,心中原来又欢喜又激动的思绪被冲得一干二净。但他是有心术的人,不似郭琇那样热血一涌,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干。他一边沉思,一边说道:“你说的这些不无道理,我听着你有点想蛮干的意思。兄弟,你听我说,除了高士奇,余下的几位在主公亲政和平‘三藩’时都是有功的。说上书房里没好人,那就连皇上也不好了,这件事你想过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