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六、名动远蕃光明王(3/4)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宋原本就鼓励发蒙读书,赵与莒即位之后,更是将此当作一件要务来抓,通过诸如义学、医学、厂学等等措施,绕过官僚士大夫控制的教育系统,对百姓特别是贫困百姓进行扫盲。虽然为时尚短,但民间好学之风大盛,特别是对于实用性很强的“新学”,连一些传统的读书人也开始关注起来。
杰肯斯凯挤到那通告板前,上面贴的都是盖着官府大印的文书通告,杰肯斯凯能说汉话,却不识汉字,故此拉着一个看得津津有味的年青人,央他将通告念与自己听。
“大宋钦定专利法……”那年青人见他高鼻白肤,是个海獠,便真念与他听。这部《专利法》与其说是一部有关专利的法案,倒不如说是一部不完整的商法。其核心就是两个,第一所有商家都必须如实缴纳商税,偷、瞒税务者须受制裁,其专有利益;第二所有发明、工艺,其首创者都有专利,若是税务纪录良好,则这专利受法律保护,最长可达十五年,若有偷税漏税现象,则其专利自动让渡给最先检举其偷漏税务行为者。
支撑这部法律实行的基石不仅仅是皇权,更重要的还是流求在技术上的压倒性领先地位。如今大宋商人越发发觉,他们用旧的工艺、机械制造的产品,无法同使用流求工艺、机械的同行竞争,而要购买流求的工艺、机械,就必须向总负此事的江南制造局出示良好的纳税纪录,并且因为需要江南制造局给予技术、维修和升级方面的支持,就必须不断向江南制造局提供纳税纪录。
推出这部法案,也是赵与莒与官僚阶层妥协的结果,那些大商贾背后往往都意味着官僚士大夫,他们倚仗特权,偷漏商税几乎是常事,赵与莒数次想要改变这种情形,对他们进行查税,都被朝臣以“天子不与民争利”、“藏富于国不如藏富于民”为由反驳回来,赵与莒在与耶律楚材、陈子诚商议之后,便利用流求在技术上近乎垄断的特权,推出这部专利法来。
这将原本是政府行为的收取商税,变成了商家之间的贸易行为,也有朝臣认为这还是“与民争利”,但赵与莒却以“商家之间首重信用,偷税漏税,不唯枉法,亦是对国不忠对君无信,不忠不信之徒,商家不与之交易,实属正常,官府不宜干涉”为由,拒绝干涉此事,甚至直接推出“专利法”来,保护这种贸易秩序。
这政策推出之后,最为欢喜的是魏了翁,因为地理远近的缘故,他目前手中拿到的只有临安和庆元、华亭都周边地区的炎黄二年一、二月工商税收入报表,临安城工商最为发达,增长也最多,比之去年要多出四成,庆元要多出三成,而华亭则多出两成。
若是举国工商税收都如此增加下去,魏了翁几乎可以想到,他的户部将会被金元券堆满来。
经过去年fēng • bō之后,楮币和制钱都渐渐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流求银行发行的辅币。这种以铁为主掺杂了少量铅、铜的辅币面值很低,有当半文、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六种,都有与之等值对应的金元券,加上以前发放的铜元、银元和金币,构成了完整的金属货币系统。但是银元、金币在市面上较少使用,铜元的使用也不多,在小额交易中才会用到铁钱,大多数情形下,人们用的都是纸币。
杰肯斯凯对此总觉得不可思议,小小的纸片,竟然能当钱用。
“杰肯斯凯,快些入城吧。”孟希声催促道:“若是再不入城,等会儿便是下班时间,此处免不了堵塞了。”
跟在孟希声后边,杰肯斯凯终于踏进了临安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