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回 公韧马上纵论兵事(2/4)
冯国璋来了兴趣:“噢,那么你说说,什么是比较实际的。”
公韧不慌不忙地说:“两军对阵,敌强我弱,种种战法,层出不穷,最实际的,就是只要能撤退,就赶紧撤退,以免被敌人消灭,然后再寻找战机。”
冯国璋再追问:“如果撤退,那又如何破敌?”
公韧说:“运动战、伏击战,或以奇兵胜之。”
冯国璋再问:“你所说的奇兵指的是什么?”
公韧又答:“奇兵多了,火攻、水淹、地雷战、疑兵、放毒、牛马冲敌、化装袭击皆为奇兵。”
冯国璋点了点头说:“好啊,说得好!”又问:“我请教一下,你说说,朝鲜战争,中国的陆军到底败在哪里?”
公韧早已从各种报纸中了解了朝鲜战争的内幕,再根据自己的军事理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教实在是不敢当!中日之战,实际了反映了落后的中国军队与现代化的日本军队的军事差异。
首先从军备上来说,光绪18年(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10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而这时的中国军队虽说人是不少,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又全都是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法。打仗从来不是指望人多,就是兵法上说的,将不在勇而在谋,兵不在多而在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