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0(2/2)
“担心不能识别?没关系。一切行动听指挥就行了!”
“下面请军牧为这次出征祷告!”
军牧团这次领队的不是别人。正是总军牧路德。本来他的事情太多。应该派别人来的。
可是他一个理由就把劝他的人给挡了回去:“军牧的岗位当然是在战场!没有战场我们不能自己硬造一个;这次远征军出战,我焉能不去!”
“作为战士,生逢其时,死得其所。是战士的本分;为了神的荣耀,我们不惧生死,远征异域,铲除凶暴,护我良民,愿我们远征每前进一步都有神同在,愿我们的战果和一切作为都得神悦纳。祷告奉主耶稣的圣名。阿门!”
“阿门!”一万人同声呼应,同心寻求主的旨意,主的悦纳。
祷告完毕。麦轲接下来的就要操作灵犀一动,越过边关,直捣敌人的第一个要穴。
突然,远处扬起漫天灰尘,只听一个声音高叫:“慢走!留步!”
滚滚飞尘中。一名军官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如飞赶来。到了近前,飞身下马,几步走到麦轲面前,拱手弯腰,躬声说到:“大人稍等!李钦差等人前来相见!”
麦轲闻言,暂时停下。李钦差?除了李鸿章还有谁?这可是曾国藩手下头号大将了。他来,难道有什么变动?
见眼前这名军官,飞马而来,竟然脸不变色,说话平稳如常,而且进退得宜,显然不是凡品。随口问道:“将军贵姓大名?”
“大人客气。末将冯子材!见过大人!”
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的缔造者?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本来根据历史,这些历史事件还有几十年才会发生,所以麦轲就没有怎么思考,原来这名闻遐迩的老将这么早就在行伍之中了。
从这一刻起,麦轲就对这位英勇善战的爱国将军打上了主意。思考怎么才能把他网罗过来。
功夫不大,李鸿章在两个人的陪同下,也拼命地打马而来。这几个人就有点狼狈了,如果不是上次反清剿失败,对赶路的功夫大有提高,估计现在还不知道差多远呢。
麦轲对这些拼命赶路的几员gāo • guān还是不原意怠慢的,就走向前去迎接。他已经认出另外两位大员是谁。
这二人一位是巡抚劳崇光,另一位是提督向荣。想必是李鸿章亲自出马,二人不得不陪。
三个人下了马,除了向荣好一点,另两位文官都已经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
麦轲把带来的生命河水给三人每人一瓶,让他们尽快喝下去。果然,生命河水的威力非同下可,李鸿章和劳崇光喝下以后,马上就不喘气了,向荣则满面红光。
三人知道有异,也不多询问,只是温声谢了,然后说明来意。
原来他们是受层国藩的派遣特意给远征军饯行的!
说是饯行,也没有什么饯行的吃喝,也没有御赐美酒,就是普通的美酒也没有。
麦轲正在纳闷,只听李鸿章小声说:“麦轲接旨!有密旨给你,你不用跪接,心里谢恩就行了。”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黄绸包着的卷轴,递给了麦轲。
麦轲接过去,心里说,这种方式还不错,免得跪下接旨。否则,他宁肯不接,也绝不跪那个和凡人没有什么两样的皇帝。
至于说心里谢恩,还是免了吧!我还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好事吧?
麦轲心里瞎猜,手抚柔软无比的绸缎包裹,做出了一个决定。
别管里面是什么,这个整套圣旨加包裹,一定好好保存,这可是有钱难买的古董!若有机会穿越回去的话,让那些古董发烧友看看,让他们羡慕去吧!
ps:
拙作《三栖特种兵》
p:////
(若有意愿和可能,请考虑订阅支持
正文第348章皇帝也有苦衷
麦轲本想拿着所谓的圣旨回去慢慢阅读,心里话,现在就打开万一有不认识的字岂不丢丑?
他的印象当中,古文本来就有很大难度,皇帝的作品还要更上一层楼,不弄些孤僻难懂的字在内显不出他皇帝的水平。
看那李鸿章盯着他的殷切目光,麦轲就知道他的想法是多么不现实了。也是,他不把自己的回应带回去也难以交差。
于是,麦轲只好勉为其难地打开黄包裹,取出里面的谕旨,看看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一看开头还好,管他叫“义士麦轲”,没有叫什么爱卿啦,贤臣啦,什么的。接着往下看,麦轲才放下了提心吊胆的心情。
这位皇帝用的是比较随意的语言,首先感谢麦轲挺身而出,为国尽忠,为朕分忧。然后又说他没有决定出兵,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清帝国外有强虏窥测蚕食,内有乱民寻隙起事;十八行省,省省尽皆不宁,二十属国,国国蠢蠢欲动。
“闻义士起青萍、赴国难、救水火、解倒悬,朕甚欣慰。
“特此允许义士便宜行事,不必等待各级官府批准。在整个安南地区独断专行,只向朕一人负责。
“若义士果然能解决南疆争端,朕不惜列土封王,以酬义士无俦丰功。”
麦轲的古文水平,也就看这个还差不多,看来这位皇帝小哥还挺体察人心的,竟然能照顾到接信人的阅读水平。
再往下看,就没有内容了,只有“御笔亲书”四个大字,和前面的字迹一样,显然出自一手。
这咸丰皇帝虽然留下的墨宝不多,也还是有的。麦轲凑巧还研究过两幅,都是他当皇帝不久的遗作。那个时候,他还是想有所作为,力图精励图治的。
所以。麦轲把这封私信,粗略地和记忆中的御笔笔迹比较,就知道了这确实是咸丰皇帝的亲笔。
“麦轲先生,这里还有我老师的一件私函,也让我交给你。”说着,李鸿章又递过一封书信。麦轲也接了过来。
打开一看,果然是曾国藩写给他的。这位清末大儒显然更清楚麦轲的古文底子,说话也是尽量浅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