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9(1/2)
*舰第一次开进了两广辖区的内河,同时也是外国传教士深入内地。不过表面上都是按着麦轲和叶巡抚商量好的方式进行的。
看着逆流而上的船队,逐渐远去,在临江而建的一座三层小楼里,隔窗外眺的两个人,叹了一口气,转头来到桌子旁边坐下。
这是曾国藩和叶名琛一对好友。二人都与麦轲有过一番交往,既有所触动,又充满忧虑。所以,二人借这次相见的机会,一直在筹划对策。
“崑臣兄,非我背后臧否,那光西巡抚郑祖琛不是靠得住的主。现在的官员都是得过且过,甚至无事生非,有事又唯恐避之不及。郑抚台对付差事尚可,遇到变乱,恐怕就束手无策了。”曾国藩首先开口。
这二人对两光的事务都很熟悉,这个地区向来是变乱丛生的地方。反抗,民变,匪患,那叫一个此起彼伏。虽然也造成了不少麻烦,在这二位看来,都不过是癣疥之疾。因为他们既没有鲜明的主张,也没有严密的组织。一群乌合之众成不了气候。
可是现在有了基督教!曾国藩和麦轲交谈以后,又把所听到的基督教信仰梳理了一遍,还不时地翻阅圣经查对一番。圣经的文字对老曾来说相当容易理解,四书五经都融会贯通的人,理解圣经的文字自然不在话下。
结果,他进一步得出结论。这个信仰非比寻常!不但有一套自圆其说的体系,而且立意深远,根基稳固。甚至比他一贯坚持的孔孟之道更高明。
这个高明之处,就是非常明确的提出神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根基性立场,人所有的思想,言论,和行为都要以神的旨意为准则。
这个准则是绝对的,不容争辩的,不用解释的,也不能更改的。
如果只看到这个层面,那还没有太大的问题,不过是在至高无上的皇权上面又加了一层。如果和两光地域本来就存在的多如牛毛的乌合之众纷纷不断的乱象结合起来呢?那后果的严重就难以想像了。
再有一层,就是麦轲这个人。他给他相面遇到的问题,他纠结到现在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万人之上的枭雄和慈悲为怀的心胸,两个极端就那样同时体现在麦轲一人身上,非常难以理解,更是高深莫测。
老叶虽然没有这么多思考,但是他对基督教的接触比老曾这位久居中枢的老兄要多。他以前也是秉承一个原则,只要你不闹事,不添麻烦,我也就不多事去禁止或者干预。
听了老朋友的一番分析,他也和老曾一样有了同样的担忧。不过,出于对满清的统治体系深有了解,他不禁再次生出一阵阵无能为力的感觉。
不出深宫的那些最高决策者就不说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耆英还不是一样刚愎自用,昏庸无能,把自己压得死死的?
“我现在也觉得危机很强烈。等于早就积存在那里的一堆干柴,碰上了一桶油,稍微一点,就会燃起冲天大火。这个天,就是北经那个主。汉人反对满清的统治何时停止过!”老叶叹了一口气,无奈道,“可是我们除了期望这个火不要点起来,又有什么办法?”
这时,被满清誉为中兴之臣的老曾体现了他的果断,“我已经决定,回到瑚南老家,马上组织起自卫力量。然后回到北经,上书申求皇上允准。若有患乱,必保瑚南不失。那些整天拖着一根大烟枪的旗兵绿营根本靠不住!”
历史上的权臣用力一挥手,“我等努力的经世致用,若连自己的家乡朋党都保不住,也真的是无用至极了!崑臣兄,我不求你别的,只恳请你注意堵住光西的乱党,不要让他们祸乱光东,进而由海路北上。如果真有我们担心的事情发生的话。”
事情往往都是如此,好事不中坏事中。随后时间不长,二人担忧的事情不但发生了,而且起规模和范围更是不知道严重了多少倍。
老叶也只能苦笑。他的权责所限,恐怕连光州城都不能完全掌控,更别说整个光东了。除非你能说动中枢,调走耆英,我来顶替他,才有可能。他不愿意太多抱怨这个现实,给老朋友泼冷水,只是不置可否地笑笑,回应了老朋友对他的殷切期望。
“涤生啊,我的情况你也知道,许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不过,我肯定会尽力而为。”
告别了叶巡抚,曾国藩就直接返回他的老家,瑚南昌沙。他心里数点自己心目中可堪大用的文臣武将,管理幕僚,经济长才,要让他所有的力量和积蓄,人尽其才,物尽其力,把经世致用主张彻底实现,显现我孔孟之道的无敌力量。
老曾沉浸在他的宏伟计划中,却不知道有几双眼睛一直在盯着他,从光州城一直追随了他一路,直到昌沙。这位算无遗策的大智者再次面临生命危险。
正文第38章湘勇秘密成军
这些暗中跟踪的不是别人,原来是丐帮负责侦察的弟子盯上了曾国藩。
麦轲给小乜布置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盯住瑚南境内的地主乡绅,有什么异动及早发现,随时报告。这几天,他们在湘光边界,发现了不少人越境来到光州,而且都不是平常的走卒商贩。
于是他们就警觉起来,直接把这个情况送到小乜帮主面前。小乜对这个情报非常重视,当即和负责向外扩展的严厉长老嘀咕了一番。就派出了严厉亲自挂帅的专门小组盯紧这些人。
这一盯就盯出了名堂。原来这些些人都是奔一个人来的。
这个人就是光东巡抚叶名琛的贵客,后来他们也弄清楚了,这个贵客就是满清的gāo • guān,出身瑚南地主乡绅家庭的曾国藩。
严厉顿时觉得事情非同小可。请示了帮主以后,他就调集了帮里武功最强的几个人,紧紧地对他展开了跟踪。当老曾离开光州返回瑚南的时候,他们也跟了上来。
到了昌沙,老曾就来到了预先定好要聚会的地点。
这个地方属于当地的一个豪绅,他的名字是江忠源,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湘军悍将。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一个知县。不过,他出身瑚南,所以依然在这里保持他的根基。
说起江忠源,他的能力已经略有显露。道光二十七年,瑶民雷再浩以青莲教名义在新宁崀山起事,江忠源组织团练镇压了这起叛乱。道光二十九年,他因功升署浙江秀水县,做了知县大老爷,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不过升官并没有让他改弦更张,而是依然保持了他对地方武装的喜爱和控制。他的这些作为,实际为后来悍勇无双的湘军打下了基础,实属奠基和开拓性工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