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林父(2/3)
正好将岗位让刚高中毕业,又念不上大学的儿子顶替。
林父如今已经就在家养养身体,听听广播,做做饭什么的。
平时在家可能也无聊,所以儿子一回来,话也挺多的,父子俩聊着聊着,林海潮就说,“现在厂里传的最多的就是买断工龄的事,好多人都担心咱们厂跟纺织厂学这套。”
林父一听,筷子就是一顿,然后很肯定的说,“不可能,咱们化肥厂一直在市里效益好的企业里头都是排的上号的,咱们市耕地多,那用到化肥的地方就多,哪个厂效益不好也不会轮到咱厂,你小子心思给我放正道上,不许再浮动,知道吗?”
说着说着,林父表情便严肃起来。
这几年多多少少有些企业效益不好,这个买断工龄的事林父也听说过。这要是早几年,这种事他想过不敢想,他们可以国企,俗称铁饭碗,一干就是一辈子。
哪会有离开的一天。
不过他也是对自己待了半辈子的化肥厂真的有信心,所以劝儿子。
林海潮心想还不可能,化肥厂连亏损几年了,只是不会让普通工人知道而已。
不过他爹身体不好,他年轻时不懂事,虽然知道,但有时脾气上来也会跟父亲吵几句,也不知他那些毛病是不是他给气出来的,现在也不敢如此了。
所以他爹说完,他就没再说了,点头同意。
他也想起父亲为什么会这么劝他,这年头流行下海,见许多单位员工不少下海发了财,他向来是个不甘于在企业干一辈子,像父亲一样退休后身体也不好了,最后什么也没落下。
他一直想出去闯一闯,可是一没本钱二没门路,就一直这么着。
刚工作那几年,工资自己拿一半,上交他爸一半。
手里攒了些钱,便学着人家进了些当时流行的磁带、港台明星海报、大墨镜什么的拿出摆摊,可是还没等赚什么钱呢,他摆摊的事就被他爸发现了。
然后就直接杀过来,将那些东西一股脑扔到了大河里头。
他爸向来不怎么发火的,可一发火那就是大的。他爸身体又不好,当时喘的脸都红了,他也就没再说什么。
后来他爸就把他所有工资都管了起来,一个月只给他五块钱烟钱。经过九十年代初经济改革,他现在工资一个月有380元,却只给他五块钱,买几包烟就没了,更别提干别的。
可这还是他抗争后的结果,要不然按他爸说的,吃饭不用在厂里,下班回家吃也不会花钱,就应该一分不给,把烟戒了正好。
吃过晚饭,他迅速洗了碗然后蹿了出去,“我出去了。”
林父念叨句就知道玩,也没说什么。
儿子最近迷上了跳舞,附近有个小广场,有群小年轻拿着录音机放流行歌曲,边跳还边唱的,引来不少年轻人跟着一块听歌跳舞的。
儿子跟他说过,他有时经过也见了,虽然不懂现在年轻人爱好,但年轻人多动动挺好,就没有说什么。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林海潮出来根本不是去小广场,而是骑着自行车来到市西区位于中心的一条长街,说是街其实却像个批发市场。
市场上会有一些小摊贩卖些日用品、服装饰品,还会有小吃什么的。
林海潮就记得自己这阵子是攒了好久的钱,在这条街上与人合伙摆摊,卖一些便宜的服装。
“切糕、切糕,卖切糕咧,香甜好吃大切糕。”
“冰棍冰棍,奶油冰棍两毛一根。”
“看衣裳嘞,五块钱一件大甩卖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