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咄咄(1/2)
冬月廿七,冬至,大周祭天大典上,一幼童从明华楼高处坠落,当场身亡。
经数名仵作多番验尸,幼童身上没有其它伤痕,死因确因坠楼,推测死亡时间与众人目睹的坠楼时间相符。
因霍云腾与徐陌青的“玩笑”而中断一次的祭天大典被迫再次停了下来,匆匆终止,朝中百官视此为大不吉。
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徐陌青及身边长随阿九和婢女云笙,在幼童坠楼时被发现身处明华楼顶层钟楼,与幼童坠落的位置相符。
靖国公世子霍云腾于同一时间身处百官宴所在的七层,钟楼的正下方,与幼童坠落的位置亦相符。
丞相吴文钧得知消息,率百官从宴厅出来时,正将霍云腾与徐陌青等人堵在廊上。
后经核实,当时七层回廊上,从吴文钧以南的方向,除了徐陌青与霍云腾双方四人以外,再无旁人。
吴文钧的一众党羽以此为由,坚称凶手一定在这四人之中。
徐陌青方则称,孩子是从钟楼上方琉璃瓦上坠落,这是有人提前布好了局,等他们登上钟楼后蓄意陷害。
赵志命人封锁了明华楼七楼及位于最上方的钟楼,彻查现场痕迹,包括钟楼上方的琉璃瓦。
然,调查结果毫无异样,琉璃瓦上干干净净,什么痕迹都没有,这个说法自然也就未能被采信。
“这还有什么可查的?”
朝会上,吴文钧一派某史姓官员道。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众目睽睽之下!只有他们四人在那孩子坠楼的位置。不是他们,难不成是有飞鸟经过,专门挑他们在的时候把那孩子扔下来的?”
“是啊,这鸟怎么说也得是个金鹏,不然哪能拎得动一个二三十斤的孩子。”
“可怜这孩子……才三岁,就遭此横祸。”
有人附和,有人啧啧叹道。
“史大人这话说的没有道理。”
于刑部任职的徐陌青一派官员薛明义说道。
“凡事都讲究证据,哪有因为某人坠楼的时候另一人刚好在场,就说凶手是他的道理?难不成哪日史大人恰巧经过某处,有人轻生跳楼,史大人就成了凶手了吗?”
史鉴冷哼一声:“我看你才是胡搅蛮缠!明华楼的阑干高二尺许,那孩子站直了都没有阑干高,就算是调皮捣蛋胡乱攀爬,凭他自己也翻不过去!”
“而且昨日是祭天大典,明华楼戒备森严,他一个三岁小儿,怎么可能独自闯进去?这分明是有人蓄意为之,故意将他藏匿起来带了进去!”
“那就更不可能是徐大人了!”
薛明义接道。
“那坠楼的孩子身份已经查实,乃是承安县衙主簿吴天水的独孙,之前一直被吴天水藏匿起来,改换姓名在别处养着。”
“徐大人于月前奉陛下之命,前往承安复查吴天水案,若是他找到了这个孩子,必然早就交予陛下,复审吴天水了。又怎么会多此一举,把他带到明华楼去?”
“我看此事的确是有人蓄意为之,但并非徐大人蓄意谋害这个孩子,而是有人利用这个孩子,蓄意在祭天大典上闹出命案,想要陷害徐大人!”
“谁说那孩子一定是徐大人带进去的?是霍世子也不一定呢。”
有人猜测道。
“据查,霍世子因与徐大人政见不合,早前就曾派人去往承安,想拿捏徐大人的把柄。说不定这孩子是他先徐大人一步找到的,想以此要挟徐大人,逼他让步,所以才约了他在钟楼见面。”
“许是徐大人不肯答应,又见霍世子是只身前来,身边没有旁人,便想将那孩子硬抢来,结果一不小心……把孩子推下去了。”
这说法听上去是最合理的,有人立刻跟着附和。
“我觉得也是,不然两人之前在百官宴上,为何要闹出兔肉一事?”
“是啊,而且最后查清楚,徐大人吃的压根不是什么兔肉,却还吐成那样,说不定就是他自己带了什么催吐的药物,故意弄脏自己和霍世子的衣裳,以此为由出去见面呢。”
薛明义简直要被这些见风使舵的东西蠢哭了,指着他们怒道:“你们真是……胡言乱语!”
“他们若真约好了出去见面,寻个理由直接出去偷偷见上一见不就是了?何必服什么药?就不怕被人发现,以为那药是用来毒害陛下的吗?”
“还有,若是霍世子想威胁徐大人,去哪里威胁不好?在哪天威胁不好?偏要赶在祭天大典,在明华楼上威胁他?是生怕事情不会闹大,不能让陛下知道他横插一脚,打乱了对吴天水案的安排吗?”
“何况明华楼乃皇家圣地,别说久居边关的霍世子了,便是徐大人,没有陛下应允,也不能随便登楼。若非对明华楼极其熟悉,又手握重权之人,谁能避开重重护卫,将那孩子带进来,还不声不响地安置在钟楼上?谁又能调走原本守在钟楼上的侍卫,让徐大人前往的时候那里刚好无人?”
“这么明显的密谋陷害,你们不去调查幕后之人,却在这里揪着徐大人不放,到底是何居心!”
史鉴对此番说辞很是不屑,嗤了一声,反驳道:“薛大人说的这些,都只是你自己的猜测而已!现在事实就是,那孩子坠楼的时候,在场的只有霍世子和徐大人,以及他身边的两个下人。”
“不管钟楼上的侍卫当时为何不在场,凶手都必然是他们其中之一。你放着明摆着的凶手不查,却硬说是有人在幕后陷害。那我倒是要问了,那幕后之人能故意引开侍卫,故意将他们凑到一处,难不成还能故意抓着他们的手,把那孩子推下去吗?”
“我再提醒你一遍,当时在场的,只有他们四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