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时过境迁(1/2)
错了吗?
不知道,从大殿出来的高炯抬起头看了一眼有点闪眼睛的太阳。
来之前有没有想到会经历这么一遭?
没有,肯定是没有的。
没来之前,他心中想的最多的是赶紧和杨坚谈论,然后实施自己的计划。
知不知道自己的这些建议会带来如此结局?
也有,也没有。
说有,那是因为他心里也清楚经营北地,这是目前朝廷的大政所在,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轻易改变。没有的话,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可以。别人做不到,那是因为他们没能力。
别人没能力,你有有吗?
他觉得他有。
其实,他也是有的。
这话怎讲?
高炯他从杨坚还是随国公的时候就跟在身边。这么多年下来,就算没有功劳,也有几分情分。当然了,对于他来说,功劳和情分那都是有的。
有功劳,有情分,再加上有才能,所以他相信,通过自己的能力,一定可以改变目前朝廷的大政方针。
为什么非要改变,朝廷经营北地,错了吗?
错了,在他看来错了。
说起来高炯他不是汉人,是鲜卑人。不过他的根并不在草原,而在在河北。
经过五百年岁月的洗礼,鲜卑人在中土并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毕竟衣冠南渡,毕竟五胡入华,毕竟……有很多很多的事,只要一开始,就没办法停止。
魏国,在中原立国的拓拔一族,那不就是鲜卑人。孝文帝当年改革姓氏,把很多鲜卑人的姓改成了汉人的姓。当然了,孝文帝这样做,并不是不尊重自己的出身,而是为了帝国的未来。
中原说到底是汉人的天下,要想真正在这里立稳根基,那就要融入到里面去。
胡人胡语,这肯定是不行的。中华的皇帝,那必须是汉家威仪才行。
这样做有没有用?
好像是没有用的。后面发生的事,貌似证明他错了。
在他去世后不到二十多年后,强大的魏国在内乱中分裂成了两个国家,拓拔皇族被残杀的七零八落。
于是在魏国亡了后,新成立的两个国家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山东之地立国的齐全面恢复鲜卑人的风俗,对于汉家制度进行否定。当然了,也不是全部否定,对于一些大框架,还是保留了下来。
皇帝啊,丞相啊,什么的,这还是有的。不过也就是装装门面,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与此同时,立国于山西的周,以姬周的制度为模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此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后来事情的发展,好像又证明了,行汉制是有用的。
周能以贫瘠之地终胜齐,说到底是制度的原因。当然了有人会说,周是因为得到了巴蜀之地。要是没有那个天府之国,周的制度就算再好,也没用。
能这样想的人,其实就已经错了。
当年秦的强大是因为巴蜀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