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2/2)
苗逵奉了先帝秘旨,正在秘密探察那些购买枪火dàn • yào的人到底是哪位蕃王,此事关系重大,弘治帝嘱咐他未曾查清前便连朱厚照也不要告知,所以正德根本不知此事。
等苗逵听到听到正德帝这道突然颁布的旨意时,立即飞马赶到法场想喊一句“刀下留人”,可惜等他到了那里,只看到死者家属们在抬棺敛尸,往墓地送人了。
新帝登基,国事繁重,三位大学士忙得不可开交。
此时,御马监刚刚奉旨调回皇宫,夏琦与萧静交接了宫禁,自留下五百亲卫暂留在皇宫之中,其他的官兵立时派遣到泰陵督建皇陵。一切处理停当,夏琦赶回乾清宫,刚刚走到殿门前,就见王鏊、杨芳两位大人从宫中阴沉着脸走出来。
夏琦见了忙驻足拱手为礼,这两人见了夏琦不理不睬,冷笑一声拂袖而去。夏琦知道这些对自已有看法的大臣都是耿直忠贞的大臣,自已阴差阳错,成了他们眼中的歼佞之臣,也只能徒呼奈何,只好摇摇头苦笑一声进了大殿。
小皇帝正在嘟嘟囔囔地批着奏折,阅过的就随手丢在一边,刘瑾执着拂尘站在一边,他瞧见夏琦不禁微微笑笑,抬手想要打招呼。
这些曰子彼此都混得熟稔了,夏琦也知道小皇帝极随和,因此竖指向刘瑾做出个噤声的手势,悄悄走到了正德身边。
那朱批过的贴子正晾在桌上,夏琦看见一份上批着:“拨学银便拨学银,奈何要从三皇五帝絮叼至今?若是砚台纸张嫌太多了,送与朕吧”。另一份上批着:“此等小事地方官员尽可办理,若也要朕批阅,要尔等何用?”
夏琦一瞧这折子,密密麻麻写的蝇头小楷,夏琦早知不管谁上折子,前边尽是些赞美请安的套话,几乎可以忽略不看,他匆匆向下一瞥,折子大意是百越地区有民众取安南水稻与我朝稻种结合,产出一种新稻,较之原稻种耐旱抗虫,产量也有增长,请皇上予以推广。
夏琦一瞧这份折子,忙道:“皇上,民以食为天,若有新稻可增产量,哪怕一亩增十斤,全国田亩所增何止亿万?皇上不可轻视呀”。
正德一扭头瞧见是他,不由喜道:“你回来了,朕正要着人找你,朕要将你的中军营留在京师,大学士们不允。你有什么好办法?自己肯定不能答应啊,要是留在这儿岂不是既得罪了外廷,又得罪了内廷,仗着皇上一个人自己怎么混嘛。
夏琦没叹了口气,撇下这事儿不谈,先就那份奏折道:“皇上,这件折子应该交三位大学士好好议一议,这稻米既然抗虫耐旱可以增产,与大明百姓十分有利,应交发地方试种,若真有奇效,便广而推之,百姓受惠,谁会不感念皇上恩德?”
他见正德听了不是很在意,不由灵机一动,说道:“若这稻米真的好用,那便是皇上慧眼识珍了,介时臣请以皇上年号命名,称之为‘正德米’,那么千秋万世,人们都会记得皇上了”。
这样一说,正德帝果然大起兴趣,他高兴地道:“爱卿说的有理,那就这样,着当地官僚士绅试种,每家不得少于两亩,一旦果然优良,便予推广”,他匆匆扯过那折子,把批复写在上面,立即唤过门旁小太监道:“马上送与大学士们阅办”。
这件事一下子触发了夏琦的心思,记得碰到几个洋人的时候,还特意留意了,他们有几块番薯和土豆自己都给拿过来了,北方人都以为稀罕物,现在已经是五月份了,这水稻效果到底如何,恐怕要后年才知道。
番薯和土豆可是高产植物如果能适中出来,那天下要少饿死多少人啊,而且他们不占好地再贫瘠的地,红薯都能长得出来,像那种多丘陵啊,沙石呀,都可以种。
嗯,听说信阳发了大水,不知道陛下有没有派人去发下赈灾的粮食。这种事可不能缓一缓,苦的可都是百姓啊,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啊。
正德皇帝道:“刘大学士已下令调拨钱粮赈济地方了,可是他们得寸进尺,还想要朕再免信阳三年钱粮,这水患嘛,是一时之患,大水退了便没事了,何必要免三年钱粮?我方才险些被他们哭天抹泪的给骗了,幸亏刘瑾提醒,才没上了他们的当”。
夏琦觉得有些不妥,说道:“皇上,河南多灾多难,百姓大多手无余粮,这赈济只是解决他们一时温饱。况且大水之后必有瘟疫,百姓纵有些积蓄的也禁不起折腾,若是能减免一些钱粮,让百姓有个盼头,休养生息,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呀”。
刘瑾脸上有些挂不住,说道:“夏大人宅心仁厚,怜惜百姓,可是损害朝廷、买好地方的官员实在不少,这个例子一开,以后不知要有多少官员藉口灾荒要皇上免这个免那个,那朝廷岂不是入不敷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