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计(2/2)
陛下真没有胡闹又是立碑记功你听陈仔细给您讲一讲。他们不都是清流吗?不都一个个好面子吗?然后谁捐的高就把他们的钱写在第1位,而谁捐的最少就把他的钱写在最下面一位,当然如果想进这个石碑必须前目前500名才有资格。
低于500名没有资格进这个石碑,想着整个京城的户户不知繁体,想要进入前500名也不是那么好进的,他们肯定要拿出来更多的钱财,不然以他们的点捐献的钱财。写在石碑上,岂不是要被遗臭万年?
给那些捐的商户,如果捐的多,并且再次他们一副手书或者一个牌匾,写着义商两字,他们一个个肯定是挣破头来抢这个牌匾,只有前五十名有这个奖励陛下,你可以试试这一招绝对好用。
这是弘治皇帝才反应过来好啊,是给他们来下套呀,这小子可真阴险呀,不过自己喜欢就却这样办实事的人,否则一个个整天锦绣文章出于口。办起时事来却一个都不行。
自己要这样的人有什么用?不过是一个腐儒而已,就需要的是这种能办实事的人为什么古代皇帝那些总有一些奸臣呢?因为他们会办事,你交给那些满口只会仁义道德的书生,他们能干什么,干什么什么都不行,整个帝国还是要那些办实事的人在维持,只靠一张嘴,那有什么用?
在皇帝眼中不分忠奸只有两种人之分,一是对国家有用的,二是对国家没用的。
以下可以建立四座石碑,分别立在东南西北,是做城门之外,也让天下的百姓看看这些忠臣良将是如何为陛下分忧的。还要请当事名家挥毫泼墨,记载他们的功德。
陛下可以让锦衣卫监督他们,如果任何人敢贪慕里面的一分银子全家抄斩。还有某些人装清官可以让锦衣卫查查他们的家底,到底是轻不轻轻自然无话可说,如果敢骗人超了他的家,正好救治灾民。
这个消息一传出去,整个朝廷骂声不断,不知道谁出了这么损的主意,好哇还让检疫队来监督,这不是让我们明摆着多捐吗?如果我们就捐之前的那点钱粮被人写到石碑上留下大名,那不是被人笑死啊。
正北正南两座石碑是记那些官员的,正东正西两座石碑是记那些商户的,就看他们谁捐的多了互相攀比谁都不甘落后呀,在这种争名夺利的情况下,名声可比钱财重要多了,古代人都很看重名声的,宁可命都不要就要名声,你说让他为了一点钱而把自己千百年来积攒在家族名声败坏之后,他岂不是家族的罪人,死后都无颜面见列祖列宗,只有那些真正两袖清风的人才不会害怕。
可是大明朝真有两袖清风的人吗?恐怕不多吧,就算钱财不多,但是家里的土地真是数不胜数啊,就算是三大学士,谢谦,刘建,李东阳三人,家中的土地也绝对不在少数。
谢迁不知道是谁出的这么损的主意,但绝对不是皇帝陛下想想出来的,自己的皇帝陛下为人宽容,绝对不是能出这种注意的人,肯定是锦衣卫和东厂那一群。
李东阳笑眯眯的,这才是好办法呀,对他来说能解决事情的办法就是好办法,不在乎用什么样的手段,这肯定是那个小狐狸想出来的,但是他没有明说,说了岂不是给人家招黑嘛,既然陛下都不说,他自然不会做这个出头鸟,他是三大学士中唯一一个懂得变通而且重于实事的人,所以他很赞成这样的办法,只是让那些满口道德文章,一肚子鸡鸣狗盗的人,炸出一点儿油水来。
只需那些商户他们平时钱有的是,但就是想要个官职或者想要个名什么的,现在皇帝陛下亲自颁发的牌匾,亲自写的手书,亲自写的一生两个字简直是己从天降,光宗耀祖啊,一个个卯足了劲,打算争个前五十名。你捐一千两,我捐3200两,你捐三千两,我捐五千两,你捐五千两白银,我捐1万两白银,你捐1万两白银我捐,5万两白银一个个的那这个名声仿佛不要命似的往外捐钱。
那些官员也一个个卯足了劲儿。
最后夏春秋还想了一个办法,把皇宫中一些不值钱的东西拿出去卖是皇帝用过的?这能行吗?皇帝以怀疑的眼光看着他。您放心吧,您不了解他们,他们一个个绝对会争破头的。
您就等我的好消息吧,好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你办好了大大有赏。
说着把皇宫里什么不值钱的瓶子呀,木头架子全部拿出去了,那些商人一听是皇宫的东西,皇宫里那是什么人住的地方,那是皇帝陛下住的地方,他们连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进去了,更别说里面的东西了,一个大肆出嫁比之前还要疯狂呢,都打算买回去留作传家之宝,一天下来,宫里的白银一千多万两,而且数量还在持续的增加。
这让皇帝高兴不已,这些钱别说救治灾民了,还能剩下一部分撑住内库呢,冲入国库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