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思想与思辨(1/2)
几个小时后,董茂失魂落魄地走出了校长室,走向自己的老师办公室。
他的手里拿着那一叠“举报文件”。
就在刚刚,因为“污蔑学校”和“在校外做兼职”两项理由,他被宣布停课反省,并且要在学校下个月月初的教职工会议上朗读自己的“检讨书”。
除此以外,他必须立刻停止写那本“传播社会负能量、影响学校形象”的“造谣小说”,如果被发现还在继续写,就不仅仅是停课,而是直接开除。
董茂是有编制的在职教师,还在这所学校连续任职了八年,如果不是有重大污点,是不能被开除的,最多被停课,拿个保底工资。
但一旦被开除了,他的档案上就有了污点,以后哪怕想到其他学校去当老师,恐怕别人也不能要他。
董茂写小说只是为了找个一个宣泄的窗口,从来没想着借此扬名立万,或是达到端木彦那样的高度。
他今年已经三十四岁了,职业生涯最好的八年,他都奉献给了这所学校。
他经历过这所学校最辉煌的时期,也经历过各种动荡和改革。
年轻时他身上的锋芒和尖锐,是建立在他的青春热血和身体素质上,那时候他身强体壮精力充沛,能实现自己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现实的批判,哪怕这是他一直以来格格不入的来源。
可人到中年,无论是他的精神还是他的身体,甚至是他的家庭,都已经承受不住再这样“坚持”的代价,所以他才会选择妥协,他甚至不敢在现实中再宣称“我们这样是不对的”,只是默默的写书。
过去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困顿在学校这个大环境里,所接触的除了一成不变的同事和还未成年的学生们以外,就只剩各式各样的家长。
而他清楚的知道,无论是哪个家长,在明面上都不会“反对”他。他们对他的尊重和配合,是建立在希望他不要“苛待”自己的孩子上的一种妥协。
若说什么合理性建议或者是对他的意见,是绝不会直接和他交流和沟通的。
但不满的人肯定很多,所以他才会一直受到各式各样的举报。
他是真的反省了,也开始思考自己身上的不足。
董茂写那本《正当少年时》的时候,存着的是“抛砖引玉”的想法。他怕看得人不多,他甚至没有签约,也没有收费,为的就是能多一些关注的人。
他会经常认真地阅读读者们的每一条评论和回复,然后通过他们对自己所描写情节的回应,反思自己这几年来所坚持的道路是不是正确的。
会选择写网络小说,也是因为他知道网络小说的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他需要的并不是来自“大人们”或者“精英阶层”的意见,恰恰是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系刚刚建立、又经历过同样时期的年轻人。
他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是谁发现了他在写书。
也许是在阅览室午休时用笔记本码字时被无意间窥见,又或者是在课后用手机回复自己小说的评论时被谁扫过……
无论是情况是怎么回事,都已经不重要了。
此时此刻,董茂站在老师办公室的门口,已经迈不动自己的双腿。手里的那叠“举报文件”,也跌落于地。
只见老师办公室里每一位还在座位的老师手上,都拿着一叠厚厚的文件,看厚度和装订方式,赫然和校长室里这本“举报书”完全一致。
哪怕是不在座位的老师案头,也放着厚厚的一叠。
霎时间,董茂的一颗心好像是被栓了块石头似的,直直地沉了下去。
***
连胜的办公室里,正在进行着和天在云端的视频通话。
“……我一直知道,写作才是我的事业。我当老师只是因为我不能脱离社会,我必须先在社会立足,才能干自己的事,所以我能当全职作家。”
视频那边,天在云端对向自己询问的连胜说着自己有关这位同事的看法,“但董茂不一样,他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好老师,他的人生所有的目标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去走的,我觉得你想签他,可能不太容易。”
“我也没想让他全职,其实他只要能在课余时间抽空在创梦写写就行了。”
连胜想起那本《正当少年时》,依然还有些意犹未尽,“这位董先生不愧是教语文的老师。他的文字朴实洗练,塑造的个体都很鲜明真实。尤其是在立意上,我很久没看到会这么认真谈论现实的网络小说了。”
连胜会找天在云端打听董茂也是不得已。
“猫冬”断更了一星期,连胜去找作家关系维系部联系了这位作家,却发现他在网上注册笔名时留的电话号码被注销了,现在是空号,已经没办法联系了。
猫冬并没有签约创梦,《正当少年时》也没有进入收费阶段,所以也没有相应的身份证信息或其他更详细的个人资料,只能去通过认识他的人去了解他现在的情况。
天在云端作为“猫冬”的推荐人,自然是被连胜第一个找上的。
“董茂大学师从金文独教授,金教授是国内有名的教育改革家,也是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董茂的思想有穿透力,思辨也是罕见的。以前我们一群同事聊天,他经常会提起一些击碎平常观念的观点,我个人觉得挺有道理,而其他同事则认为他说的东西太‘冒犯’了。说到底,其实就是价值观的不一致,很多人就会觉得他有些过于理想化。”
天在云端有点担心连胜对董茂评价过高而产生不合适的期望。
“我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这样,我的性格比较温和,有时候遇到价值观不一样的事情会一笑了之,并不放在心里。但他会很认真地和对方辩论与争执。”
他隐晦地提醒她,这个人在性格上有些“过于理想化”:“所以,如果你想要和他交流,得到他的信任,必须要让他觉得你是理解他的想法和价值观的人。”
“我觉得,我已经从他的书里找到了不少共鸣。”
连胜轻笑道,“而且如果有您作为中间人的话,建立认识和信任应该会容易不少。”
“其实他窝在那个小地方有点可惜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