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春江水暖(1/4)
这天下午,在西城经济报编辑部每天的编前会上,记者提交的一个小稿子,引起了朱墨的兴趣。
稿子只有三四百字,是记者参加西城市科委召开的一次会议后写成的。会议的主题是传达贯彻《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我国将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以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扩大研究机构的自主权,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仔细揣摩,稿件中这些官方语言的背后,应该有着很大的信息量,可惜记者没有去深挖。这样的稿子,在西城经济报面对群雄争霸的报业市场,正在积极探索新闻性、时效性、实用性、贴近性有机结合的背景下,面临着被“毙”的结果。
“赵总编,这个会议没有市领导参加,我们没有明天必须见报的刚性约束。而且,稿子里只是泛泛地介绍了一个委局召开会议的简单经过,很空洞。西城这么多科研单位,而且都是大院大所,贯彻这个决定,肯定已经有了相应的政策或行动,我们能不能对此做进一步的采访,丰富这篇稿件的内容。”朱墨发言。
赵总编原本是靠在椅背上,抱着自己的双臂,用一个很舒服的姿势坐着,两眼似睁似闭地听每个值班编辑的报稿。
朱墨的发言,扰动了赵总编舒适的坐姿,他直起身子,略微想了一下后,点头表示赞同:“可以。正好嘛。朱墨,你爱人不是就在曙光院工作吗,你可以利用这个条件挖个好线索出来。咱们西城是科技大市,这个题材值得关注。”
曙光化工研究院隶属于化学工业部,20世纪60年代在青海组建,由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的相关研究部室合并而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曙光研究院从青海搬迁至西城。
说起曙光研究院的搬迁,还有一个让研究院的职工至今都耿耿于怀的一件事。
当时,西城市委、市政府为曙光院的搬迁,提供了两套选址方案。研究院负责搬迁考察工作的有关人员,在对这两个选址进行实地探访时发现,第一个方案的地址离西城火车站不远,第二个方案的地址不仅远离火车站,而且位置偏僻,处于还未开发的城市西南方向郊县的边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