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大难不死(3/4)
早年丧父,与母亲杭阿坦氏相依为命,从小接受正统的忠孝伦尚教育,侍母极孝。
作为皇室后辈,良弼没有八旗子弟的腐朽气质,更没有逗鸟遛狗的爱好。他曾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回国后,入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司长。禁卫军成立,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
良弼刚正傲骨,素有大志,以知兵而为清末旗员翘楚。不但是旗人中“崭新的军事人才,而且才情卓越”,参与了清末一系列振武图强的军事活动,“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举凡吴禄贞、哈汉章、沈尚谦、卢静远、章递骏、陈其采、冯耿光、蒋百里等无不延纳,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干将。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良弼既反对起用袁世凯,又反对革命,冀图“以立宪弥革命,图救大局”。
一月十九日,宗社党发布宣言,主张罢黜袁世凯,组建“战时皇族内阁”,由铁良任总司令,组织忠于清室的军队与革命军决战。
此时,良弼的禁卫军协都统一职虽已被冯国璋接替,但在禁卫军中仍广有人脉,铁良更是久历行伍,在军中的影响大约仅次于袁世凯,因此宗社党声势不小。
奕匡所以这样的坚持,有人说是收了袁世凯三百万两银子,在为袁世凯出死力。
凭袁世凯的办事风格,给奕匡送重礼是很正常的,但送这么多恐怕不值得。
无论奕匡的活动能力有多大,但因其贪腐,在皇族宗亲中威信并不是很高,能量也很有限。袁世凯用银子的地方很多,不见得花到奕匡身上这么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